送別又一位“掃地僧”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70年來,中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億餘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這其間,有“魔芋大王”何家慶用生命迸射的一束火花。

而今,這一束火花滅了:何家慶今年7月累暈在扶貧調研的途中,10月19日因病離世;在病榻上,他依然堅持工作,希望能留下更多的調研成果。

而今,這一束火花仍在:何家慶生前遺願,將角膜捐獻給山區貧困孩子,讓他們重見光明,看見火花。離世後,家屬按照其生前遺願,捐出了眼角膜。

而今,這一束火花正在燎原:在何家慶的家鄉安徽,自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安徽省共有441.6萬貧困人口脫貧、2936個貧困村出列、22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生率從9.1%降至0.93%。

送別又一位“掃地僧”

病床上的何家慶,念念不忘的還是他的扶貧事業。王從啟攝

何家慶,生前為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主任。1984年,他自費考察大別山植物資源,考察報告為中央實施山區星火計劃提供了依據。1998年,他自費扶貧大西南,跨越8省區,行程三萬多公里,為一百多個縣的芋農講授魔芋栽培技術。他曾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第七屆扶貧狀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和稱號。

誰給我一捧土,我還他一座山

“讀著共產黨的書,拿著共產黨的錢,好好學習,努力向上,以求深造,成長後要成頂天立地之業,才對得起黨,對得起人民。”這是老父親對何家慶的教導。

沒有黨和國家的培養,與新中國同齡的何家慶不會有機會走進學堂。他的父親在安徽省安慶市一家碼頭拉板車,家裡其他人依靠江邊拾柴、撿破爛補貼家用。

從小學到大學,國家給予了何家慶全免學費的待遇。1976年,何家慶被調入安徽大學生物系當了教員。他常說,沒有共產黨,我可能仍舊是個拉車的。

“因為我是個教師,我當為人民服務。孩提時代,我發誓:誰給我一捧土,我還他一座山。”何家慶在給女兒的信中寫到:“我只希望長大後無論做什麼都要為人民服務!”

1984年,何家慶走上考察大別山之路。225天,他步行12684公里,足跡遍佈鄂豫皖三省19個縣,先後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採集植物標本3117種近萬份,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面考察大別山的人。他的考察成果、意見,受到當時中央和省領導的重視。

1986年,何家慶開始探尋幫助中西部貧困山區脫貧的途徑。

他盯上了魔芋。他說:“魔芋適合於山區陰涼潮溼的土壤生長,栽種技術含量低,山區農民學得快、用得上;並且產量高,一畝地產量高的可以收穫八九千公斤,收入夠供一個大學生上學,有利於窮困地區人民儘快脫貧。”

他開始研究魔芋,並出版了《魔芋栽培及加工技術》、《魔芋栽培新技術》,翻譯了《日本國魔芋的開發利用》。其中,18萬字的《魔芋栽培新技術》一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魔芋的著作。

一個研究植物分類與實用經濟植物的學者,成了“魔芋”專家。他最關心的,還是貧困山區的芋農。1990年6月,他到安徽省績溪縣掛職任科技副縣長。掛職850天,他有697天在貧困鄉度過。道別時,鄉親們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焦裕祿式的縣長”。

山區人希望脫貧,希望技術,何教授您為我們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魔芋再好,農民不瞭解、不種植也發揮不了作用。何家慶決心利用自己的技術推進西南山區魔芋的發展,形成產業化。

1998年春節剛過,何家慶帶著16年全部的收入積累共27720.8元,揹著褪了顏色、打滿補丁的帆布背囊,揣著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和一張《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貧困縣名單》,孤身一人起程了。

這一走就是305天。這一走就是30000多公里的行程:安徽、湖北、湖南、浙江、重慶、四川、貴州、雲南,102個地(州)市、縣,27個兄弟民族,207個鄉鎮,426個村寨……

送別又一位“掃地僧”

《何家慶西行日記》

在鄂西,何家慶無處投宿時,曾在山神廟裡和農家的豬圈裡過夜;在大巴山,何家慶因為飢餓難當,曾討要農民餵豬的糊糊吃;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何家慶被毒蛇咬過,大腿腫得20多天抬不起來,險些喪生;在返回途中,由於錢財所剩無幾,何家慶不得不放下斯文,一路當了兩個月的乞丐……

從大西南迴來後,他的體重整整下降了20公斤。

就是這名瘦小的安徽人,這一路為芋農舉辦技術培訓班60餘次,直接受訓的有20000多人。

他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是發現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態,證明世界魔芋的故鄉在中國。

每到一處,當地人就將何家慶工作情況寫上一紙證明。何家慶後來把在各地得到的介紹信粘貼在一起,拉開來,竟有5.5米長。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鄉證明上寫道:“山區人希望脫貧,希望技術,何教授您為我們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們永遠銘記您的這份真情!”

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是教師,必須這樣做

1999年,媒體對何家慶的事蹟進行報道後,他成了“名人”。在被媒體關注成了全國典型後,他依舊穿著布上衣,多年在學校食堂吃午飯,很少超過3塊錢。

在安徽大學校園裡,師生們經常看到何家慶穿著那身洗得發白的中山裝,夾著個碗到食堂排隊打飯。而他當時剛剛將國家給予他的1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於資助貧困地區的女童。那時,10萬元可以在合肥買一套不錯的房子。

這麼多年,何家慶對自己從未大方過,可就是這麼摳門的老頭子,卻自費4萬元申報了8個專利,自費7萬元出版了200萬字的圖書《中國外來植物》。為了這本圖書,何家慶花了十年的時間,拍攝了3000張外來植物的照片。在這本重達近2公斤的書中,何家慶共收錄了1200種外來入侵植物,此前國家相關部委公佈的只有400多種。

這幾年,何家慶致力於讓農民從填飽肚子到鼓起腰包。從2016年開始,已經67歲的何家慶自費走遍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河南等省,調研瓜蔞產業發展現狀,開展“栝樓扶貧”,傳播科學的栽培技術,幫助農民增收。他出版了《中國栝樓》,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栝樓的6項發明專利。

今年7月,何家慶在潛山調研栝樓產業時暈倒在路上,後檢查出癌症晚期……

獲知身患絕症後,何家慶提出,要把眼角膜捐獻給山區貧困孩子。何家慶去世後,安徽省紅十字眼庫工作人員辦理了相關角膜捐獻手續。醫生說,他們提取了他的兩枚眼角膜,非常透明……

何家慶走了,一個純粹的人就這麼走了。但他的聲音仍在人間,鼓舞著無數奮鬥在扶貧一線的幹部:“我可能多做一些事,儘早儘快為更多百姓改善經濟狀況。……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是教師,必須這樣做!”

這束火花,灼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