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油價觸及地板價不再下調?這則新聞給出了答案

昨天有兩則新聞引起了小編的強烈興趣,一則是;一則是。

對於第二則新聞,網友們的反應很是劇烈,有部分網友吐槽:下跌有地板價,那上漲有沒有天板價……至於多賺的錢去哪了?政策是這樣表述的:規定成品油價格未來調金額全部納入風險準備金,設立專項賬戶存儲,經國家批准後使用,主要用於節能減排、提升油品質量及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等方面。

從消費者的角度上來說,肯定是希望油價越低越好,但是從更高的角度上來說,則是越穩定越好。因為如果油價越低那麼就會對其他的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尤其是新興能源行業,比如: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和傳統能源汽車是對手盤的關係,如果傳統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足夠低,那麼就不會有人再買新能源汽車。對於消費者來說,除了購買成本之外,使用和維護成本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依據;而消費者又是精明的,誰也不會傻到在相同的條件下去購買使用成本更高的產品。

這其實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儘量少用道理去說服別人,而是要用利益去說服別人;又比如在刺激消費的時候,限時類的消費券要比現金補貼效果好得多。

從兩者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肯定是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能源汽車,至於動力系統會不會是目前的鋰電力系統則不好說,畢竟科技發展太快,誰也不知道未來哪天某個怪科學叔叔會不會發現更高的可替代能源。

一是傳統能源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汙染性和不可再生性;

第二點有點陰謀論的感覺,那就是對於我們來說,傳統能源的定價權在別人手裡,不排除他們會在某個關鍵的時刻用價格來卡住我們發展的脖子,比如原油價格飆漲會造成輸入型通脹。

三是新能源的發展前景足夠大。

第一、二點都比較好理解,下面我們重點看看第三點。

首先我們來看一句話:短期增長靠需求,長期增長靠供給。

短期增長靠需求這個大家很好理解,因為有需求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快速流轉,資金才會快速的流通,經濟才會越來越好,現在刺激消費需求就是這個道理。

長期增長靠供給,說的是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新的供給出現會產生新的需求,新的供給越多產生的需求就會越多,經濟就會越繁榮。我們還是以交通工具為例,在封建社會,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牛馬,那個時候物資流通很慢,而且運力有限,生產出來的產品消耗速度很慢;到了工業社會,蒸汽機開始出現,大大加快了物資流通速度,而且蒸汽機的運載量比馬車大得多,這讓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在賺錢效應的驅動下,鐵路越修越多,物流成本進一步較低,而物流成本降低也會帶動物資成本降低,從而刺激大家的消費行為;經濟越來越繁榮,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快,以前的交通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出行需要,於是新的供給:汽車就出現了,這讓大家的生活水平瞬間又提高了一個臺階,而且汽車的需求量足夠大,可以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鏈企業;經濟越來越好,大家的收入也越來越高,消費意願也更強,這反過來又會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再比如手機,最早是功能機,用的人不多,而且價格比較貴;但智能機出現以後,功能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智能機出現之後,使用成本不但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用的人更多了,這就是新的供給產生了新的需求,而且這個需求大到你無法想象。

如果說蘋果手機的出現帶動了國內一系列手機配套產業鏈,那麼現在特斯拉入華也是這個思路。對於國內新能源汽車來說,特斯拉的進入是巨大的威脅和挑戰,但是對於國內的新能源配套產業鏈來說卻是個好消息,對消費者來說也是個好消息。

為什麼油價觸及地板價不再下調?這則新聞給出了答案


比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這是新基建的7大領域之一。據有關機構測算:到2030年中國電動車銷售有望突破1500萬輛,保有量有望突破8000萬輛,屆時純電動車輛或達到6480萬輛。如果嚴格按照1∶1的樁車比來測算,從2021年到2030年10年時間內,需要新建樁6300多萬個,形成萬億元級的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市場。

這麼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顯然要比傳統能源汽車市場大得多,所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來說,肯定得優先保障新能源汽車和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車發展也是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具體體現,而且未來一旦蓄電池技術突破瓶頸,就會出現智能手機現象,那就是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和使用成本都會越來越低。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市場。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有提到市場底出來之後,政策會不斷加碼,直到市場底出現,行情反轉。關於政策底的標誌,小編當時也明確的提示是3月22日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自那天至今,高層會議表示要發行特別國債;央行連續兩天開展逆回購操作,並下調逆回購利率20個基點;國常會宣佈繼續降準適當流動性,政策再不斷的加碼,再加上市場自身正在縮量調整,築底的信號越來越明顯,這種情況下,小編認為可以樂觀一點,靜待最後一個空頭賣出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