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是“禁奥令”的错吗?

导语:

本月25日,2019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成绩随之揭晓:美国代表队获三块金牌,俄罗斯代表队获两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代表队各获得一块金牌。国代表队排名第六,选手最好成绩为第15名。

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是“禁奥令”的错吗?

国际奥赛失利的锅到底该不该由“禁奥令”来背?

比赛成绩公布后,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不少人由此断言:在国际数学竞赛上的“铩羽”和主管部门取消学科竞赛与升学优惠挂钩的政策有关。与圈外一片哗然、忧心忡忡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数学界以及数学竞赛圈内则风平浪静。多位来自数学界、数学教育界的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时直言:竞赛本来就应该回归少部分有兴趣又有天赋的学生的“游戏”,原本的“举国奥数”才不正常。而且,此次罗马尼亚大师赛只有六名选手参赛,样本太小,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是“禁奥令”的错吗?

没有进步就是退步”,我国奥数水平略下降是事实

奥数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也坦言,结合过去十年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从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们的奥数水平其实是在下降。但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和人口有关。比较十年前每年高中毕业的人数和现在的高中毕业人数,即1990年左右出生的人数和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数就可发现,前者是后者的两倍甚至三倍。简单地说,“过去我们选拔基数大的优势,现在不复存在。”

其次是训练水平方面,10年来我们一直使用着同样的训练方法。 “没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因为相应的是美国、韩国等国家在奥数训练方面的进步。在同场考试时,我们的优势不再,甚至处于劣势”。

最后从选拔机制上来看,例如我们的紧邻韩国,奥数竞赛选手的培训和选拔是“国家工程”,投入到选手训练、选拔方面的人力、物力已经远远超过我国。而中国从1980年教育部发文明确不再主办任何竞赛后,所有的学科竞赛目前都是由科协下属的民间学会主办。在近几年成绩表现抢眼的美国奥数队,从2013年开始,在更大范围内选拔选手、更重视数学奥林匹克国家代表队的选拔。 自从罗博深担任美国奥数国家队总教练后,修改了选手的选拔规则,将原本必须是美国国籍的高中生才能参加选拔的规定,改为只要在美国上高中的学生就可以参加选拔。在香港举行的第57届IMO中,美国队夺冠的六名队员,有两名就是持中国护照的队员。

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是“禁奥令”的错吗?

中国奥数培训之路在何方?

宁波镇海中学的数学国际金牌教练沈虎跃认为,中国的奥赛培训受教育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比较重的功利性。赵斌老师反对过度的数学培训,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全民奥数热”更是完全没必要。

“能够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只是少数人,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才符合教学规律,但现在家长普遍盲从,让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赵老师说。

“我觉得,适当的培训是有必要的,学生的成长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拔苗助长。”赵斌说。

因此小编认为,奥赛还是要有的,毕竟专业培训还是很有需要的,但是需要规范管理。“禁奥令”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数学奥赛成为了升学的重要性指标,功利性太重,导致局面失控,变成全民皆奥赛。

所以小编真心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理性地看待孩子是否适合在奥数道路上埋头赶路,而不是头脑一热就跟着别人一样,把孩子赶上这条他们不感兴趣的路。

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看到奥赛能够地成为像跑步、游泳那样没有的不带功利性的兴趣爱好,成为孩子们自己乐意去发展的一项特长。

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是“禁奥令”的错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