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趙匡胤十年壽命,會實現李世民滅突厥那樣滅掉契丹的偉業嗎

趙匡胤只活了50歲,在位16年,正當他準備大展武功之時,卻突然離奇亡故,關於他的突然死亡,歷來一直眾說紛紜。我們先不分析燭光斧影是否屬實,趙光義到底是不是謀害他的兇手?我們先來個假設,如果趙匡胤能多活十年,他的北宋會不會與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北宋大不一樣,他會不會滅掉契丹,建立擁有廣袤疆域的大宋帝國這樣的偉業?

下面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實現這個偉業的可能性

多給趙匡胤十年壽命,會實現李世民滅突厥那樣滅掉契丹的偉業嗎

先來看北宋國內形勢

趙匡胤死的時候北宋形勢正一片大好,他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國家統一的戰略策略進行得很順利。剛剛平定南唐將其納入大宋版圖,放眼天下,就剩下一個北漢還矗立在統一的宏偉藍圖外。

趙匡胤建國後,就對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進行改革實施新政,革除五代以來的弊政,中央政權得到集中加強,社會生產煥發活力,對禁軍的選拔提升了軍隊素質,作戰能力得到提升。國家機器在他治下正有序而快速的運轉。當下,社會穩定,人民能安居樂業,國力在穩步飛昇。剛收復的江南地區是傳統的錢糧袋,新政實施後,更會源源不斷地充盈北宋的國庫。

趙匡胤開疆拓土的雄心及決心

趙匡胤並不缺唐太宗那般的雄心壯志,他對統一大業孜孜以求。他的雄才大略,胸藏萬里江山的宏闊理想並不遑讓於李世民。遠不是小富即安、貪圖眼前一時安逸之人。在臨死的前夕,他才剛剛派遣五路大軍出發征伐北漢。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除了覬覦南唐的廣袤沃土,貧瘠的北漢一樣不能放過,誰讓蒼蠅再小也是肉呢?何況不先滅北漢,又怎麼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這常讓趙匡胤從夢中驚醒的地方,實在是令他魂牽夢繞!

趙匡胤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專門建設小金庫,稱為封樁庫,按時往這個小金庫存錢。曾表示,待錢存到一定數目後,就和契丹商量,能不能用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契丹不答應,那就用這金庫裡的錢組建軍隊從契丹手裡奪回燕雲十六州,用二十匹絹買一個契丹人的頭顱,足見其決心。

千古以來對趙匡胤的兩個槽點是短板嗎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讓有名望、作戰經驗豐富的將軍們退出了軍隊,卸甲歸了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軍隊實戰能力。

從混亂的五代十國走來的趙匡胤深知動亂的根源,在五代,只要稍有兵權的武將一言不合就敢造反,不聽號令,據地為王,相互爭戰搶地盤,造成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現在五代過去沒幾年,難保沒有武將重拾舊習,他讓老將們卸甲歸田,清除了軍隊裡的派系和山頭,根除了動亂的潛在根源,整合軍隊加強統一管理,讓各個軍隊能如臂使指,整合協一,這何嘗不是在另一個方向上增強了軍隊的作戰能力?讓軍隊真正成為朝廷的軍隊。(想想老蔣的國軍就應明白,整合協一的軍隊有多重要)

說趙匡胤重文抑武,其實是冤枉了他,趙匡胤是抑武但並不重文。他是睢不起文人的,他在趙普面前很是諷刺過那些之乎者也的文人,還說過,100個混蛋的文人也比不上一個武將的危害大。

多給趙匡胤十年壽命,會實現李世民滅突厥那樣滅掉契丹的偉業嗎

趙匡胤對武將雖有所抑制,但還是讓武將擁有一定範圍內的自主能動性的權力。趙光義則完全是走向極端的重文抑武,他是徹底壓制武將,任用文臣,軍隊裡是文臣統兵掌權說了算,完全背離了趙匡胤抑武的原則和初衷。趙匡胤的抑武並不會讓武將在對敵指揮作戰時受太大影響,他們有自由決策的權力。

趙匡胤時期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北宋這個時候有名的將領確實比不上漢唐時像衛青、霍去病、李靖、蘇定方這些閃光耀眼的絕世名將。但趙匡胤自己就是武將出身,無論在效力後周時為郭威、柴榮四處征戰,還是開國後的作戰,趙匡胤都罕聞敗績,幾乎是每戰必勝,趙匡胤其實是被皇帝身份遮蓋了的百戰百勝的良將,如果他親自擔任統帥,並不會比前朝的名將稍差。除了統兵能力,趙匡胤還擁有非凡的單兵作戰的武力,太祖長拳就是他所創,是員名符其實的虎將。應該說,趙匡胤是皇帝裡武力最高的,即便和統兵帶隊的將領們相比也是很厲害的。

除了趙匡胤自己,像潘美、曹彬、李繼勳等等都是實力不俗的良將,只是被趙光義給拖累了。平庸的統帥會讓有才能的將軍無所發揮,看看他們在趙匡胤手下南征北戰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威風八面就可知。

改制後的北宋軍隊建制變化很大,選拔出來的禁軍作戰能力非常的強。在統一中原的作戰幾乎不受阻擋,在對契丹的幾次交手也表現不俗。

一次在正伐南漢時,契丹軍6萬進犯定州,趙匡胤派田卿祚率三千人馬拒敵,擊退契丹軍的邊境騷擾。雖說契丹此戰沒有全力一戰,但也可鑑宋軍此時作戰異常驍勇。另有一次實質性交鋒是在御駕親征北漢時,擊敗了兩路來援的遼軍,隨後遼軍名將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兵趕來,由於此次征伐北漢途中遭遇大雨,宋軍傷病暴發,趙匡胤見滅北漢的時機已過,先行撤退避免與耶律斜軫的交戰。

從幾次零星交戰來看,北宋軍兵這時的作戰能力根本不怵契丹,即便是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大大規模的戰役碰撞上,單論宋軍上陣交鋒也是不怵契丹的,敗也是敗在趙光義的指揮上,而不是軍卒的作戰能力上。

總之,無論內政還是軍事能力及最高統治者的綜合素質,這時的北宋不但不羸弱,反倒是極其強盛的。

對手遼國的形勢

動盪的遼國政權

多給趙匡胤十年壽命,會實現李世民滅突厥那樣滅掉契丹的偉業嗎

遼太宗耶律德光滅了後晉後便死在了回國途中,遼國隨後的幾任皇帝的政權交遞都不順利,兩任皇帝都在皇位上被殺,國內政局動盪,各部族矛盾重重,百姓不得安寧。

公元969年,遼穆宗被身邊侍人所殺,這個遼穆宗就是正好撞上後周世宗柴榮北伐的那個遼國皇帝。那次後周北伐,先是寧州刺史王洪舉城投降,周軍隨即攻佔了益津關、瓦橋關、莫州,接著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舉城投降,周軍氣勢如虹,打得遼穆宗甚至有意想放棄燕雲十六州。正想一鼓作氣拿下幽州的周世宗柴榮卻因突然重病不得不撤軍,隨後就死了,這才讓遼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遼穆宗死後,遼景宗繼位,遼國前兩任皇帝遼世宗和遼穆宗都是通過政變上位,所以國內一直處於動盪不安中,國力處於衰退中。

遼國新君特點

新上位的遼景宗算是能勤政做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執政的主導方針是對中原採取戰略回收不妄動兵刀,穩固內政,發展恢復國力,核心就是修養生息避免戰爭動亂。

這個時候即位面臨一團亂麻的遼景宗對上正好整以暇的太祖趙匡胤。

契丹人的作戰能力歷史戰績如何

契丹崛起時,正是中原五代十國混戰時,崛起的契丹一直對中原覬覦垂涎,但是卻一直處於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的境地。終阿保機和他的兒子遼太宗耶律德光兩代,一直被後唐的李存勖和李嗣淵父子碾壓吊打,數次交戰敗多勝少,直到李嗣淵去世後唐發生內亂,碰上世上最無恥的人物出現,契丹才開始在中原肆虐,這無恥之人就是石敬塘。

即便是後來契丹與它的兒孫朝廷後晉鬧翻,出兵攻滅後晉時,也並不是一帆風順,被後晉在馬家口和陽城成功阻擊。若非後晉主將杜威挾眾投降,契丹要滅後晉不知還得費多少周折才能得遂心願,這可還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統治契丹時比較強盛的時候。

還有被柴榮率兵暴虐那次!

由此不難看出,遼軍的作戰能力並不是多恐怖無敵,即便後來在與趙光義的兩次交戰,客觀來說,局面上宋軍是佔優的,至少也是五五之分。若不是指揮失誤,遼軍最終會被打殘。從幾次交戰來看,遼軍的單兵能力並不會讓中原軍隊畏懼。

攻擊遼國的黃金時機

多給趙匡胤十年壽命,會實現李世民滅突厥那樣滅掉契丹的偉業嗎

契丹要恢復到鼎盛時要到蕭太后上位攝政後及遼聖宗的執政時,也就是簽下“檀淵之盟”的時間段。蕭太后攝政27年,這個女人把契丹帶上了鼎峰,這個時期強盛的契丹疆域東到日本海,北到額爾納吉河及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河北南部的白溝河。

所以,宋太宗趁遼景宗剛死蕭太后才開始攝政的當口發動北伐的時機還是可以的,可惜卻毀在自己的用兵上。

那麼在天時地利人和皆佔優的情況下,換作趙匡胤御駕親征那就必定是完全兩個結果了。從胸襟格局、作戰經驗、統率軍隊,戰略眼光、用兵謀略、駕馭將領、戰術指揮等等遠不是趙光義能比的,

首先,趙匡胤率兵拿下燕雲十六州不在話下,有了燕雲十六州不但在戰略上變被動為主動,攻防兩端皆可自如處置,還可以培養訓練騎兵。有了騎兵對軍遼軍牽扯,遼軍將再也不能在廣闊的草原上來去自如了。遼國的生存空間會被宋軍步步壓縮直至驅逐到更邊遠的地方。西北也不會有党項人的活動空間,更別提建什麼西夏國了。

如果能多給趙匡胤十年時間,雖說滅掉契丹不一定會實現,但是把契丹向更邊遠的地方驅逐是有極大可能的。北宋的勢力範圍也必將向更深遠的西北延伸,而北宋的國家性格也會被隨之改變,不再是一副處處憋屈忍讓不敢揚眉一怒的小女子樣,而是昂藏豪放雄壯、胸衲百川的鐵血男子氣概。繼大唐帝國之後的又一大宋帝國。

畢竟,如果趙匡胤能多活十年,北宋的政權就會正常交接,會延續他對北宋的規劃和建設,也會延續他賦予北宋的國家性格,這就好比一個公司,它的創始人是什麼性格,那這個公司也會是什麼樣的性格基因一樣。由於現實中,北宋政權並沒有順利交接,上位的趙光義陰鷙冷暗的性格決定了後來北宋只能是邁不開步的一副弱宋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