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坡事件是單純的兵諫還是有幕後推手在推波助瀾,若有又會是誰

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起兵造反,叛軍很快就在天寶十五年六月初九攻破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在六月十二日還在信誓旦旦的詔令群臣,準備要御駕親征征討叛軍,卻在十三日一早就帶領楊氏兄妹及太子眾人倉惶逃出長安,慌忙得連他的後宮裡其她嬪妃和皇子皇孫都棄之不顧,出了城就一路直往馬嵬坡方向奔去。

在馬嵬坡歇息御駕時,遭遇到護行逃亡的禁軍譁變,楊國忠死於亂軍之中,楊貴妃也被迫自縊而死。楊氏一家幾乎都在這次兵變中死亡殆盡。這次事件也被稱之為馬嵬坡兵變。從事件起因來看,是禁軍將領陳玄禮為平息兵怨,而拿楊國忠開刀,進而又迫使唐玄宗縊死楊貴妃。

那麼,馬嵬坡兵變就只是陳玄禮單純的兵諫行為嗎?

馬嵬坡事件是單純的兵諫還是有幕後推手在推波助瀾,若有又會是誰

事件詭異

《資治通鑑》: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

從史料的記述裡可知,這次出逃倉惶而匆急,一切後勤物料都沒有來得及準備,禁軍將士又累又餓,再加之心裡對前途彷徨未卜,一路上積累的憤怒與不滿在馬嵬坡集中爆發,禁軍將領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遭遇如此境地都是楊國忠造成的,便想殺掉他。

作為從小就跟著唐玄宗廝混,陪著唐玄宗出生入死,一起鬥武則天、鬥韋后、鬥太平公主的陳玄禮,一直忠心耿耿的給唐玄宗當了幾十年的禁軍首領,如此深厚的君臣感情,讓陳玄禮即使對楊國忠起了濃濃的殺心,卻也不願擅自做出有忤悖唐玄宗的事,他便想找個能夠擔當此事的人來出頭,而由他來執行。於是,陳玄禮便找上了太子李亨。

《資治通鑑》: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

當心腹太監李輔國把陳玄禮的計劃告知李亨時,李亨的表現非常微妙,他的態度是“未決”,未決就是猶豫不決,也就是沒有說幹,也沒有說不幹,也沒有出面阻止,更沒有去告知唐玄宗。

在李亨還在保持沉默時,陳玄禮還在等李亨的回話時,事件卻猝然間有了變化。

《資治通鑑》: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

史書說,一群跟隨逃亡的吐蕃使者攔住了正準備騎馬出去的楊國忠索要吃食。楊國忠在與這些使者糾纏時,禁軍裡突有人大聲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要謀反”,隨著喊聲,禁軍們就衝了上去,一陣箭射刀砍,楊國忠便死於亂軍之中,頭也被砍了下來。

雖然陳玄禮動了殺楊之心,但他還在等李亨的回覆,在他還沒有發出動手命令時,士兵們卻受到一聲大喊的鼓動突然行動了,這應該是在陳玄禮意料之外的。

顯然,軍士裡是有人在自作主張煽動士卒行動,在混亂水摸魚。也就是說,有人早就在謀劃誅殺楊國忠,陳玄禮的計劃和這人不謀而合,不同之處是,這人是早就在謀劃和佈置,而陳玄禮是到了馬嵬坡才開始有這想法,於是,龍武大將軍就被很好的利用了一把。

馬嵬坡事件是單純的兵諫還是有幕後推手在推波助瀾,若有又會是誰

被人利用了的陳玄禮還被矇在鼓裡,以為是士兵們見到楊國忠按捺不住憤怒,等不及自己的命令就搶先動了手,見事已至此,陳玄禮也只好將錯就錯,反正原本也是要殺楊國忠的,於是,他就把這事擔了下來。

但是,在殺了楊國忠後,士卒們激動的情緒並未得以平息和消褪。

軍士圍驛,上聞喧譁,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屢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

即便是唐玄宗親自出來慰問士卒,也一樣不能讓群情激憤的士卒們散去,圍著驛館叫嚷著還要處死楊貴妃。

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由此更能深知,殺楊國忠陳玄禮是主動想下手,但殺楊貴妃並不在他的計劃內。作為禁軍首腦,又與玄宗感情深厚,忠於唐玄宗,他是清楚深宮裡的情形,楊貴妃雖然受寵,卻能安份守己,並無多少亂政行為。更加之,楊貴妃是唐玄宗的心頭肉,是不能動的,楊國忠則是殺了也就殺了。

但這時禁軍的局勢已經不是陳玄禮所能控制,這一切的謀劃者要的就是斬草除根,楊國忠雖然死了,楊氏子弟也殺了不少,但只要楊貴妃還活著,楊氏勢力就能死灰復燃,就會東山再起。所以,繼續煸動士卒們向唐玄宗施壓。陳玄禮這時見場面如此,怕激起更大騷亂,他不能站著士卒的對立面從而更激怒情緒失控的士卒,只得順應著士卒們行動。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唐玄宗的安全。

是誰利用了陳玄禮,謀劃如此之深

誅殺楊氏這場行動運作得非常漂亮,謀劃之深、用計之狠、隱藏之密,謀事之人從始至終都沒有露出一點破綻,不授人口矢,把兵變之計運用得天衣無縫,完美的掌握了整個事件發生的時機和火候,藉此完成了夙願。

馬嵬坡事件是單純的兵諫還是有幕後推手在推波助瀾,若有又會是誰

但是,或許過於完美,卻也容易暴露最大的嫌疑點來,只要從整個事件發生後,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又最有動機和能力來完成這一系列的操作和佈署來分析,其實也就很容易找到賺疑人,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能從嫌疑人身上推出許多蛛絲馬跡來。

我們再回到唐玄宗出逃之日:

《資治通鑑》: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

在六月十二日白天上朝時,唐玄宗還在和群臣說要親征安祿山,到了晚上就讓陳玄禮挑選護送他出逃的禁軍士卒。唐玄宗早就防備到了怕路上士卒有兵變的可能,出發前特地對士卒厚賜了錢帛以籠絡軍心。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何況還是當今皇上,既然先拿了豐厚的賞賜,若沒有人從中佈局挑事,這些士卒即便受一時的餓累也不可能就輕易有譁變之舉。

再來看,隨唐玄宗出逃的人群裡,誰又最畏懼去這次出逃的目的地蜀地呢?這很容易找,因為隨唐玄宗出逃的人沒多少人,除了楊家的人,就是高力士、宰相韋見素和死了的御史大夫魏方進等寥寥幾名大臣和幾個皇子,還有就是太子李亨,這其中最不願去蜀地的就是太子李亨

還在李林甫活著時,由於他是走當時的寵妃武惠妃的關係才一路攀上權力高峰,在唐玄宗選立太子時,他就主張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但唐玄宗並沒有聽他的,立了當時還是忠王的李亨為太子。由於李亨不是自己所擁立,李林甫很是擔憂日後李亨上位後會對自己不利,他就一直挖空心思的想廢除李亨,而當時的楊國忠也是李林甫的幫兇。

時李林甫將不利於皇太子,掎摭陰事以傾之。侍御史楊慎矜承望風旨,誣太子妃兄韋堅與皇甫惟明私謁太子,以國忠怙寵敢言,援之為黨,以按其事。

這次陷害差點讓李亨丟掉太子之位,李亨不得不以和太子妃離婚來擺脫干係,從而才得以保全自己。上百人因此案受到牽連或被處死或流放,讓太子黨大傷元氣,自此,李亨和楊國忠就結下了死仇。而在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升任丞相後,一有機會就給李亨下套。而李亨對楊氏一家擅權把持朝政自然也是深惡痛絕。

馬嵬坡事件是單純的兵諫還是有幕後推手在推波助瀾,若有又會是誰

《舊唐書後妃傳》: 及祿山叛,露檄數國忠之罪。河北盜起,玄宗以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

在安祿山剛造反時,唐玄宗本想讓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督撫軍馬並監國,楊國忠聞知心裡驚慌,知道一旦李亨監國主掌朝廷軍政事務,首先誅殺的就是他楊氏滿門,於是陳說厲害央求楊貴妃去勸阻唐玄宗。楊貴妃便用嘴銜著土塊請求唐玄宗改變讓太子監國的決定,唐玄宗最後只得作罷。

楊國忠除了身為宰相還身兼劍南節度使,唐玄宗時期,喜歡讓宰相遙領節度使,以前李林甫為相時,就曾身兼遙領安西、朔方等好幾個節度使。遙領是不用去實地任職的,只要在京中兼任就可以了。而楊國忠還有不同,他曾以劍南任節度使的身份去過西南用過兵,並且還為此打過敗仗。

劍南節度使主管蜀地的軍政事務,而楊家原本就是蜀地的豪族,蜀地可以說是楊家的根據地大本營。李亨和楊國忠是互為眼中釘,明爭暗鬥,都是一有機會就想將對方除之而後快,在這種水火不容的關係下,在長安時都要時刻提防著楊國忠的明槍暗箭,去了蜀地,豈不是完全把自己置於楊國忠的股掌間。蜀地對於李亨來說就如同龍潭虎穴,只要有一絲機會存在,他都是不會選擇去蜀地的。

還有一種原因是來自於他的父皇唐玄宗的壓力,他對他的父皇一直畏懼有加,他深知,他的父皇殺起兒子來可不手軟,在開元二十五年時可是一次連殺過三子的先例

,其中,就包括前太子李瑛。他不知道,突然哪一天,他的父皇就會立馬拿他下手。 這些年的太子生涯他是戰戰兢兢度過的,他已經有過好幾次在死門關前遊蕩的經歷了。

馬嵬坡事件是單純的兵諫還是有幕後推手在推波助瀾,若有又會是誰

在馬嵬坡兵變誅滅了楊氏一族後,在隊伍繼續要開拔前行時:又出了怪異事件。

父老遮道請太子討賊,玄宗許之,遣壽王瑁及內侍高力士諭太子,太子乃還。

若是沒有人暗中張羅唆使,這幫平民百姓又何嘗懂得向皇上提要求,要太子留下來平叛?在誅滅了楊氏,直接的威脅已不存在,李亨為何還是不願再去蜀地呢?李亨明白,如果一直跟在唐玄宗身邊,他不知還要當多久的太子,而且太子這個位置,就是眾矢之的,明槍暗箭實難防範。如果以督兵征討叛軍為名留下來,及時擺脫父皇的束縛從而單飛,才會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勢力擁有自己的天地。由於理由正當,又正合時宜,唐玄宗又急於趕到蜀地,蜀地雖然安全卻也偏遠,也正急需有人留下來主持大局,自然也就滿口應允百姓們的要求。百姓出面也不會引起唐玄宗的懷疑。

而在與唐玄宗分道揚鑣自領一軍去朔方靈武后,不到一月,李亨就登基稱帝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從整個事件發展來看,其實,一切都已水落石出,當出逃的早上知道要逃往的目的地是蜀地時,李亨就在謀劃如何才能不去蜀地,一路上也給了他充足的謀劃時間和佈署的時間,他便定下了連環計,誅殺楊氏只是他計劃中的一部分,借誅滅楊家從而上位是他謀劃中的另一部分。而收買士卒和安插一些士卒在禁軍裡對於一個當朝太子來說,太微不足道了。更何況,安插心腹進入禁軍很大可能早早的就做了,而不是在路上。陳玄禮撞上來是正中李亨的下懷,他是樂見其成的。所以,當陳玄禮來找他時,他以“未決”來對待,然後就等著事件一步步按計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