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千古名帝封禪泰山,宋真宗一出鬧劇卻斷了帝王們跟風的念頭

封禪是我國古代一種極為隆重的祭祀儀式,封是指在最高的大山山頂上推土為壇祭天,禪是指在高山下或是小山上整闢出場地來以祭地。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說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太史公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受天命成為帝王的人,怎麼會不封禪呢?或許是沒有相配應的吉兆祥瑞出現就去封禪的人很多,而不會有在相應的吉兆祥瑞都具備的情況下還不去封禪泰山的人。有的人雖然受天命成了帝王,但是功績卻達不到要求,有的人雖然到了泰山但道德修為不夠,有的人是道德修為夠了但是卻抽不出時間去封禪,所以能成功完成封禪的人很少。

在司馬遷的封禪書裡,還說到在遠古時期,曾有七十二位帝王舉行過封禪大典,並詳細說了有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黃、堯、舜、禹等十二位大帝舉行封禪大典。

五位千古名帝封禪泰山,宋真宗一出鬧劇卻斷了帝王們跟風的念頭

在古時,因為民智未開,人們大多迷信,也易於被矇蔽。統治者為加深民眾對君權的信服力和敬畏心,以便於統治,常宣傳君權天授這種思想來安籠民心。在帝王出生時,也是常編造一些神魔鬼怪類的現象來為此蒙上神謎色彩,像什麼出生當天天空出現異象,懷孕時有神龍附體之類的,也屬於此類範疇,目的就是要讓人們安於統治,順從統治。

在秦以前,封禪還只是純粹祭祀天地,自秦始皇開始,各朝的君王們舉行的封禪除了祭祀天地,更主要的就是君主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表明自己的功績同日月邀輝,向天下黎民顯功耀威。

泰山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最高的山,五嶽之首,東迎日出,象徵蒸蒸日上,泰山氣勢雄渾磅礴,又象徵著國泰民安,因此,封禪都選擇在泰山舉行。

熱衷封禪的帝王們

五位千古名帝封禪泰山,宋真宗一出鬧劇卻斷了帝王們跟風的念頭

秦始皇

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文治武功震爍千古,他舉行了一次規模龐大的東巡,到了泰山時,自制禮儀,從泰山陽面登至山頂,舉行了登封大典,並且立石頌其德,舉行完祭祀儀式後,從泰山陰面下山,在梁父山舉行了禪禮,

秦始皇的功績和標勒行為也激勵著自詡有作為的帝王們紛紛效仿。自他後,先後有五位帝王封禪於泰山,要世人贊其功頌其德記其威儀天下。

漢武帝

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不甘人後,在擊潰匈奴迫使其遠遁後,解決了秦始皇都沒有解決的匈奴患禍問題。他親率文武百官,舉國之力復走秦始皇的東巡之路,登上泰山舉行封禪典禮,接受群臣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武帝的封禪儀式規模大,動靜足,在連年征戰又多次大規模舉行封禪,嚴重損耗了國力民財。好大喜功的背後是民不聊生。

漢光武帝

光武帝一生,自新朝王莽手裡光復漢室後,整飭混亂的天下割據,平定各方動亂,國家得以恢復大統。在執政期間,勵精圖治,改革史治,體諒民生,在他治下,國家重新煥發活力,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他治下的東漢,被稱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光武帝劉秀在建武三十二年率群臣登封泰山,祭祀天下標榜文治武功。

五位千古名帝封禪泰山,宋真宗一出鬧劇卻斷了帝王們跟風的念頭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收復高句麗、平滅突厥,收歸西域及中亞各國,國土疆域空前遼闊,開華夏之鼎盛,迎萬國朝拜。唐朝的國力強盛民富人安,建立了如此偉大功勳,超越了他父親太宗李世民,唐高宗自然也是要封禪泰山以示彪炳武功。

在麟德二年即公元665年,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使節和酋長齊臨泰山,龐大的隊伍綿延數百里。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三年即公元726年,率文武百官臨泰山封禪。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也是唐朝的極盛時期。唐朝中葉經過武周的短暫統治,朝政一時陷於混亂不堪的局面,李隆基助其父李旦唐睿宗撥亂反正重複李氏江山,開元時期的唐玄宗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任用賢臣,國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於是,封禪泰山詔告天下,邀輝日月感畏天地自然是要進行的。唐玄宗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唐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值得一提的是,千古唯一女帝武則天也舉行過封禪,但她並沒有封禪泰山,而是選擇封禪嵩山。這或許是要區別於男權時代的男性皇帝們吧!可惜,後來者沒有女子能繼承其衣缽,不然,嵩山和泰山會在女帝和男帝的封禪典禮中分庭抗禮的。

五位千古名帝封禪泰山,宋真宗一出鬧劇卻斷了帝王們跟風的念頭

上述皇帝進行封禪雖然損耗了大量財力,引起非議,但至少功績還是能配位的。

下面這位皇帝的封禪泰山就成為了鬧劇,封禪泰山必須有相匹配的文治武功才行,而這位皇帝顯然在這方面還遜色不少,他就是宋朝的宋真宗。

宋真宗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率領群臣到泰山進行封禪。

宋真宗趙恆的封禪是有些搞笑的,在內政治理上,真宗中規中矩表現還算不錯,國家在他治下處於平穩發展中,社會安定,百姓們安居樂業。

但在對外上就有些拿不出手了,不但收回幽雲十六州無望,還被遼軍欺負到門前簽定“澶淵之盟”,通過每年繳納歲貢才消除了兵禍。雖然付出了金錢但換來了和平,何況付出的這筆金錢數目對於富足的宋朝來說並不算多,這筆交易還說過得去,這很是讓宋真宗高興。

五位千古名帝封禪泰山,宋真宗一出鬧劇卻斷了帝王們跟風的念頭

宋真宗本是好大喜功卻又畏首畏尾的人,他想用封禪泰山來粉飾自己的功績,為自己加加名望和人氣,可又怕宰相王旦反對,就請王旦來飲酒,宴後賜給王旦一樽酒,讓他帶回去和家人一起歡飲,王旦回去打開酒樽時,發現裡面全是珍珠。第二天宋真宗和他說起封禪的事時,畢竟拿人的手短,王旦只得沉默不坑聲。

通過賄賂擺平了宰相,宋真宗就開始為封禪造勢,先是安排人到各地獻祥瑞,又偽造好寫有封禪的天書。然後自己編了個故事,他對大臣們說,某天晚上夢中有神人對他說,某天會有天書出現。等到天書出現的那一天,他率群臣果然找到了神人說的天書,大臣們打開天書,天書上寫著封禪的事宜。接著,各地也紛紛上呈發現的祥瑞,大臣們見此,只得同意他的封禪行為。

在一番又是暗中收賣又是裝神弄鬼後,宋真宗的封禪泰山得以成行,這趟封禪泰山耗費了大量的錢財,積蓄多年的國庫也花得光了,宋真宗前期積攢的勤儉愛民的聲譽也毀於這次封禪。

宋真宗的這場封禪泰山的鬧劇破壞了歷來封禪的規矩,真可謂,功績不夠鬧劇來湊,被帝王們視為高大上的封禪行為被宋真宗毀得乾乾淨淨,自宋真宗後,就再也沒有帝王到泰山舉行過封禪儀式,因為帝王們都恥於再去封禪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