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李正
新材料產業是各國競逐的焦點。在經濟下行期間,這一領域的爭奪更加激烈。我國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已經成長為這一領域發展的熱土。
具體來看,受益於擁有多家重點科研院校及大型企業總部,環渤海地區成為科技創新資源集中地區,技術創新對產業推動明顯,在生物醫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納米材料等領域具有較強優勢,其中,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消息,2019年上海市新材料產業產值預計超過250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省新材料產業年產值約為6500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突破1萬億元。
珠三角地區新材料產業以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佔據主導地位,在電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領域具有較強優勢。而長三角地區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興化工等領域具有自身優勢。
部分高端領域領先發達國家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已達到4.5萬億元。而據山西證券預計,到2021年有望突破7萬億元。
近日,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幾年國內新材料產業快速發展,一方面是由於需求提升較快,另一方面是政策引導有力,加大了人才和資金投入。
山西證券分析師程俊傑對記者表示,新材料產業中凝聚了大量知識要素和技術要素,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已呈現出產業初具規模、關鍵技術取得實質突破、區域集聚態勢明顯三個特點。
天眼查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經營範圍中含有“新材料”的企業約19萬家。按註冊地來看,主要分佈在廣東省、福建省和上海市,其中31.46%的企業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
袁華明認為,當前國內新材料產業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三大聚集區,區域集群化態勢正在凸顯。“預計產業規模會從目前的4.5萬億元發展到2025年的10萬億元左右。目前,國內已經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百億級新材料龍頭企業。”
雖然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較快,但業界普遍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及市場競爭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距。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產業創新的角度看,我國新材料產業在一些高端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甚至領先其他國家。但整體而言,與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新材料產業“領頭羊”之間仍有差距,主要體現在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品產能不足,核心技術和專業裝備仍有較大依賴,科研體系建設和領軍人才培養欠缺等方面。
業內人士提出三方面建議
近些年來,為加快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國家相關部委和多地地方政府發佈了多項支持政策。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2019年6月30日發佈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19年版)》,多次提及鼓勵外資參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新材料產業方面,《目錄》新增或修改了航空航天新材料、單晶硅、大硅片等條目。
一些省份也結合當地實際出臺了支持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規劃,如山西省於2019年9月份發佈了《山西省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
袁華明認為,資金獎勵和融資便利等產業扶持政策,降低了新材料企業發展的經營成本和風險,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新材料產業,客觀上對產業龍頭相對有利,也會帶動產業集中度的提升。同時,吸引外商投資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新材料高端產品供給上的需要,長期還可以引導和帶動國內新材料產業,向高端化產品領域拓展。
至於是否需要對相關扶持政策予以改進,袁華明從三方面提出建議:首先,政策在推動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鼓勵新材料產業向相關產業滲透應用等方面還有發力空間;其次,國內在半導體照明、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晶體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領域已經形成了市場競爭力,可以篩選出下一階段重點推進的新材料領域,並在政策上加以體現,而不是所有領域都均衡發展;最後,一個國家的新材料產業競爭力最終會體現在企業的競爭力上,因此,需要從產業政策和資本市場角度,推動龍頭企業繼續做大做強。
閱讀更多 證券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