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引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的这句诗句,长时间以来都是人们对蜀道的一个共同印象。那么,“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又和华夏文明不断变迁的政治中心有着怎样的关系,让我们通过本文来梳理出其中的脉络。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唐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首先,说“蜀道”,论“蜀道”,何为“蜀道”?

其实,“蜀道”并不是单指某条道路,而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来讲,所有进出蜀地(今四川、重庆)的道路都可以归于“蜀道”。狭义上结合历史、文化、军事,“蜀道”特指秦地至蜀地之间所经过的多条道路。

就目前大家公认的“蜀道”,有几下几条:

一、秦地之道

1.【陈仓道】宝鸡(陈仓)—凤县—青泥岭—略阳—勉县—汉中

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讲的是在秦朝灭亡之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地区出击,意图攻击关中平原驻守的秦军。因为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关中平原地区,就意味着得到了七分天下。当时,刘邦表面上派兵去修复蜀道中“子午道”的栈道,造成一种要从“子午道”出击的错觉,迷惑了秦军。而暗地里,他已经秘密命令韩信从“陈仓道”出击,犹如神兵天降,一举打败了秦军章邯部,之后便获取整个关中平原,为以后楚汉之争中的汉军的胜利积攒起了老本钱。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褒斜道】眉县—太白—留坝—汉中

3.【傥骆道】周至—华阳镇—老县城—洋县—城固—汉中

4.【子午道】西安—子午镇—宁陕—洋县—汉中

提到“子午道”,就不得不提蜀汉后期大将魏延所一直力推而最终未能实现的“子午谷”奇谋。到现在还有许多三国迷经常讨论,如果诸葛亮如果不是一意孤行,五次北伐中哪怕有一次采取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不是刘备振兴汉室的大业早已实现,而历史也将重写。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显然也不是。

原因很简单,“子午谷”虽然是个奇谋,只要顺利通过就可以直达长安腹地,但殊不知此道长约千里,且道路异常崎岖,一旦对方派重兵把守,或者发生阴雨天气,那么整个蜀国北伐军队都有可能全军覆没。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矜矜业业精打细算,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基本上他不敢用太过于冒险的奇招,因为他身上的责任太重,他输不起。而魏延则不一样,只是一名大将,输了也不过是做一名降将而已。

举个例子,后来魏国的大司马曹真在攻打蜀国时,就曾经意图沿着魏延主张的“子午道”进攻蜀国,但是他没有料到“子午道”的艰险,再加上蜀地连绵不绝的阴雨,很多栈道也都断了,只能边行军边修栈道。这样直到过了一个多月,“子午道”才勉强走了一半,而粮草已耗费大半,士兵也已疲惫不堪,后来不得不沿路退回。

由此可见,“子午道”虽奇,但过于“险”,谨慎用兵的诸葛亮,不愿意采用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二、蜀地之道

  1. 【金牛道】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武连-梓潼-绵阳-德阳-成都
  2. 【米仓道】汉中—南江—巴中—渠县—合川—重庆
  3. 【荔枝道】西乡—镇巴—万源—通江—万源—大竹—梁平—垫江—涪陵

三、甘肃之道

【祁山道】天水—祁山—西和县—成县—徽县—略阳县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古蜀道示意事宜图

其次,“蜀道难”,究竟有多难?

人们之所以说“蜀道难”,是因为巴蜀之地四周被高山所怀抱,是个盆地,进出巴蜀之地就得穿越这些高山。在古代,生产力及生产科技没那么发达,凿山开路相当困难,更何况巴蜀之地本就不像江南之地属于富饶之地,以少数民族居多。所以,人们出入蜀道,主要是通过盘山路以及各种栈道,险峻不已。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蜀道-栈道

除了山多,蜀地天气潮湿、阴雨天气多,也是蜀道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人们主要靠步行或者骑马、驾马车。而因为蜀地道路曲折,基本上驾马车出行可选择的道路就少了很多。所以,人们主要靠步行或者骑马,到了险峻的地方还得下马牵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蜀道中的各条道路都动辄几百公里,以这样的交通方式大多数要走很久,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两个月。这期间,以蜀地的多雨天气而言,基本上可以断定会遇到下雨的天气。下雨后,道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本就难以行走的蜀道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提到蜀道,还有一句诗句可以体现蜀道之难,同样来自于诗人李白的《蜀道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李白-唐

这里说的就是蜀道中著名的“剑门关”,巍峨的剑门关,牢牢扼守着蜀地的入口,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轻易攻入。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处祁山时,就曾在剑门关处囤积粮草,并开山劈石头,重新整修剑门关,并派重兵把守,可见对剑门关地理位置的重视程度。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的重要性,在三国后期,魏国大将钟会率领魏国10万精兵攻打蜀国时,攻至剑门关下,意图一鼓作气拿下蜀汉。而仅有3万蜀军的蜀将姜维硬是靠着剑门关的险恶,硬生生阻挡住了这10万魏国虎狼之师,将蜀汉的命运往后延了一延。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蜀道-剑门关

在甘肃入蜀的蜀道中,还有一个山岭叫做“青泥岭”,位于陕西略阳县附近,与阿尔金山、祁连山接壤,它号称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从下面的诗句我们很容易也可以感受到它的险峻。

“青泥岭,在县(长举)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元和郡县志•兴州》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蜀道-青泥岭

然后,“蜀道”兴衰与华夏政治中心变迁有何关系?

从我国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从秦始皇创立的大秦帝国定居都城于咸阳,到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关中秦地一直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政权所青睐的首都和政治中心。秦地易守难攻,蜀地又是肥沃的粮草之地,所以连接着关中和巴蜀之地的蜀道,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到了唐朝,提到蜀道,我们就不得不提那句著名的诗句以及与之相关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浪漫爱情: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出自-《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唐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里的运送荔枝走的就是蜀道中的“荔枝道”,原名“洋巴道”,因其经过“洋县-镇巴-达县”而得名。相传杨贵妃特别喜欢吃南方的荔枝,所以唐玄宗就特意命人每年从当时的重庆地区通过“洋巴道”快马运送到长安。时间久了,人们就将“洋巴道”称为了“荔枝道”,可见古人也是懂得浪漫的,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连道路的名字都取得这么有意境。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荔枝道”-也称之为“洋巴道”

到了北宋,都城变成了开封(今河南境内开封市),但尽管如此,蜀道作为连接关中秦地和蜀地之间的重要通道,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至到了明清时期,蜀道的作用才弱化下来。因为明清时期,都城或为北京,或为南京,这样的话中华文明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就进行了西移,蜀道的作用自然就变弱了。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主要发展为东西走向的“蜀道”

最后,衰而复兴的“蜀道”难,再也不“难”了!

到了新世纪,中国高铁时代来临,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贯通了全中国。此时,作为新蜀道的代表,“西成高铁”也顺应时代发展,孕育而生。“西成高铁”指的是从“西安北站”至“成都东站”的高铁线路,全长658公里,共计设22个车站,设计最高时速为250公里/小时。关于高铁运行的速度,西成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为250公里了/小时,也就是是古代需要个把月才能从长安走到成都府,现在坐高铁只需不到4小时。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西成高铁

也难怪人们在感慨,哪怕有秦岭和巴蜀高山的险峻,如今的蜀道已经是坦途一片,蜀道再也不“难”了。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古人是如何也想不到的。

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

翻山越岭的“西成高铁”

本文总结

自秦汉时期到宋元时期,“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连接着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关中地区,以及可作为粮仓的巴蜀之地。在一条条蜀道上,上演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骑红尘妃子笑”等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蜀道”的重要地位不言可喻了。

之后,蜀道历经千年,一直到明清时期,因为政治中心由以前的咸阳、长安西移到了北京、南京,都城的变化也代表着中华文明不同朝代之间的更替与兴衰。

所以,可以说,一条蜀道,半部中华史,从蜀道兴衰看华夏政治中心的变迁,一年也不为过。遗憾的是,截止目前秦地我去过长安,去过兵马俑,但蜀地确实一次都未曾踏入。在来年,希望自己也能沿着蜀道,去踏寻历史的痕迹,真实体验下古人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美景。

本文参考文献:

《蜀道难》李白

《元和郡县志•兴州》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