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二)儒家思想

仁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儒家的學問是仁學。

心學發端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道德的根源在人心中。荀子說人有生物的自保本能,為了避免同歸於盡,發展了道德,我們遵守道德是為了讓利益鬥爭被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而孟子認為道德來自於我們的心,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講仁的根據在我們的心裡,側隱之心,仁之端也。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二)儒家思想

我們的身體把自己跟別人分開來了,側隱之心由然而生,是打破了身體的間隔了,這時候這個心與這個小孩聯繫在一起了,這叫仁心感通。

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個體存在,indivdialism,叫個人主義。主導近代西方的原則叫個人主義。個體主義。個體的人,他們原先是作為個體的人生活在基督教的團體中,基督教衰落,他們從團體出來,變成了一個個的個人,個體的人,然後他們按照理性的法則確定個體的關係,契約,原則,用理性來確定契約,所以個人主義原理是近代以來歐洲社會的基本原則。

我們雖然承認形骸間隔,但是又有仁連在一起了,是一體之仁。不僅是同類,非我同類,鳥獸的痛苦也會令我們產生哀憫之心。花草瓦石無端被毀壞。我們也會哀憫。整個宇宙趨向於生命,無機物的存在就是為有機物的存在創造條件的。有機物趨向於植物,植物趨向於動物,動物最後趨向於人。人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核心就是仁。按照中國的宇宙觀,整個宇宙趨向於生命,生命趨向於它的真理,叫生命情感。我們離開無機物,我們也無法生存,所以瓦石之類無故的被毀壞,我們會生顧惜之心,你離開這個自然界的無機物你能生存嗎?植物來了,動物拿植物做食物,食物鏈就來了。所以植物趨向於動物,動物趨向於最高的有情物,人。最高的有情物叫人,

人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叫仁。於是仁心感通萬物。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生命的進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適者生存,最適應環境的生物是最簡單的生物。越複雜適應能力越差,最具有適應能力的是病毒細菌。越進化到高級的動物越是適應能力下降。它對環境要求越來越高,這不是自然科學能說明的。

中國人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講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整個宇宙趨向於生命,我們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除了生存之外,我們無辜的殘害動物為中國思想所不許。這個心不是西方哲學中的理性的認為能力,不是頭腦的心,是生命情感,我們離開這個生命情感來談真理是頭腦的事情,是心之外的理。我們不知道心本身的理。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二)儒家思想

王陽明說,“心即理,心外沒有理”。炒股就是心外之理。今天的文明到處用心外之理,非常可怕,你拋棄你的心去求一個理,這個理將要戕害我們的生活。

回到中國心學,心外無理,你要抓住的都應該是在你心裡面站得住腳的理,在你的心裡面沒根的理,叫心外之理,不可信。它在根本上威脅你的生活。我們一旦心亡失,跟心外之理走怎麼樣。爭奪利益的方法全是在心外之理。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二)儒家思想

心學不是心理學,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天理不是知識科學的理,是天理,天理在心裡。王陽明說,“良知乃是天理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肚裡要有這句話,要關鍵時候突然明白。心即理。這是王陽明心學的第一命題。他從孟子那裡來。孟子說真理不要從外面去求,萬物皆備於我。然後說,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我們做學問是把亡失的心找回來。放出去的心要召回來,召回來就是叫學問。把放出去的心召回來。

荀子學說的核心觀念是禮,荀子主張以禮治國。我們可能會遵守禮遵守的很好,但心中並不沒有那個人心,於是會變成表面上恭敬有禮,溫柔敦厚,其實是把道德規則當手段來謀取自己的利益。這種人格叫鄉愿。因為荀子讓我們相信道德在人心中沒什麼根據。這是頭腦的聰明發明出來的,我們遵守它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利益。在荀子的學說中養成了我們的一個國民性格,鄉愿,我們遵守道德規則不是出於內心的自覺,而是出於利益的考慮。所以孟子的學說在他同時代理解的人極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