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為什麼被歷史學家銘記?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大家被潘粵明的演技所折服,也對這部電視劇打出了很高的評分。

在劇中,有一段和教授的對話中,說到,公元前841年,西周推翻周厲王的殘暴統治,在考古學家中心中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教授並據此年代設置了屋內的機關密碼。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為什麼被歷史學家銘記?

教授對公元前歷史描述

為什麼遙遠的西周公元前841年,在歷史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呢?暴動的時候又有什麼前因後果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1

什麼是國人暴動呢?

國人暴動,也稱彘之亂,是中國西周時期一次以首都鎬京四郊平民為主體的暴動。

國人是西周、春秋時期對居於都城之人的統稱。對於國人暴動的性質除了平民暴動,亦有是貴族政變等說法。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為什麼被歷史學家銘記?

其實簡單的分析下可以得知,國人就是居住在都城或者都城周邊的貴族和平民。

西周不算是一個十分健全的封建國家,更多完全意義的是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過度時期,那時候的平民或者國民,其實就是貴族或者真正的有地位的平民。

參考羅馬或者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其實也是貴族政治,當時的公民或者平民就是貴族,而平民其實也是奴隸的性質。

在國家沒有完全意義的健全的時候,更多就是奴隸或者底層構成,便於更好的推進統治和改進。

何況,在西周、春秋時對居住於國都的人的通稱是國人。周朝的城邑一般有兩道城牆,從內到外分別為城和郭,城內稱“國人”,城外稱“野人”或者“鄙人”。

所以,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其實就是經濟、政治動搖,君權被挑戰的暴動。

2

歷史上起義暴動千千萬萬,為什麼這次歷史久遠的暴動會被歷史和考古學家特殊銘記呢?

其實在小學的課本上,大家都學過這段歷史,還有一句話說的很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為什麼被歷史學家銘記?

簡圖歷史記載

這就說到了輿論的重要性了,不管是現在互聯網時代,還是古代,輿論、民意和進諫都是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咋西周中期經歷了,周懿王、周孝王、周厲王等王權變更後,權力衰微,而井田制得到破壞,中間貴族和平民崛起,諸侯蠢蠢欲動,這都成了暴動的誘因。

直接的導火索是,周厲王貪財好利,千方百計地搜刮人民。

有一個臣子叫榮夷公,教唆厲王對山林川澤的物產實行“專利”(國營壟斷),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平民(國人)進山林川澤謀生。

周厲王聽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規勸和平民的反對於不顧,推行了“專利”政策。

平民被斷了生路,怨聲四起,紛紛咒罵。周厲王又派了一個佞臣衛巫監視百姓,將許多不滿“專利”的平民捕來殺死。

後來連不少沒有發過怨言的平民也被殺死。厲王的高壓政策,使得親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以眼神示意(道路以目),使都城變得死氣沉沉。

周厲王卻還自以為得計,得意洋洋地說:“我自有辦法叫百姓不敢誹謗我。”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為什麼被歷史學家銘記?

小學課本記憶中的歷史

大臣召穆公勸戒說:“這樣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然後採納其中好的建議。這樣,天子處理國政就少差錯了。”

周厲王聽了不以為然地說:“我是堂堂天子,那些無知的愚民只能遵從我的命令,怎麼能讓他們隨便議論!”仍然一意孤行,實行暴政。

公元前841年,憤怒的民眾和貴族包圍了宮殿,要求處死國王,另立明君。周厲王倉皇逃串。

民眾不依不饒,要求交出太子靜,最後召穆公將太子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國人殺召穆公之子,太子得以倖免遇難。

國人平息怒氣離去後,宗周無主,諸侯推舉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史稱共和行政。前828年,周厲王死於彘,共伯和、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諸侯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

3

這段公元前841年暴動歷史的結果是周厲王客死他鄉,最後產生了一個名詞:周召共和。

周召共和又作共和行政、共和時期,是指西周國人暴動後,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一段時期。

該段時期從國人暴動後周厲王逃離鎬京起至周宣王登位,約為前841年至前828年的十四年期間。

從周召共和開始,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

歷史明確紀元,這是歷史最重要的節點,因為從考古和歷史學上解釋,按照中國傳統紀年,自共和時期開始,中國的中原歷史有了連續不斷的紀年體系。

其實後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及後續的出土文物,都對這段歷史有異議,但是完全的歷史解讀,還需要更多的後代解釋。


喜歡歷史趣聞的朋友可以關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