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为什么被历史学家铭记?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大家被潘粤明的演技所折服,也对这部电视剧打出了很高的评分。

在剧中,有一段和教授的对话中,说到,公元前841年,西周推翻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在考古学家中心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教授并据此年代设置了屋内的机关密码。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为什么被历史学家铭记?

教授对公元前历史描述

为什么遥远的西周公元前841年,在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呢?暴动的时候又有什么前因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1

什么是国人暴动呢?

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镐京四郊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对于国人暴动的性质除了平民暴动,亦有是贵族政变等说法。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为什么被历史学家铭记?

其实简单的分析下可以得知,国人就是居住在都城或者都城周边的贵族和平民。

西周不算是一个十分健全的封建国家,更多完全意义的是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过度时期,那时候的平民或者国民,其实就是贵族或者真正的有地位的平民。

参考罗马或者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其实也是贵族政治,当时的公民或者平民就是贵族,而平民其实也是奴隶的性质。

在国家没有完全意义的健全的时候,更多就是奴隶或者底层构成,便于更好的推进统治和改进。

何况,在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是国人。周朝的城邑一般有两道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称“野人”或者“鄙人”。

所以,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其实就是经济、政治动摇,君权被挑战的暴动。

2

历史上起义暴动千千万万,为什么这次历史久远的暴动会被历史和考古学家特殊铭记呢?

其实在小学的课本上,大家都学过这段历史,还有一句话说的很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为什么被历史学家铭记?

简图历史记载

这就说到了舆论的重要性了,不管是现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古代,舆论、民意和进谏都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咋西周中期经历了,周懿王、周孝王、周厉王等王权变更后,权力衰微,而井田制得到破坏,中间贵族和平民崛起,诸侯蠢蠢欲动,这都成了暴动的诱因。

直接的导火索是,周厉王贪财好利,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

有一个臣子叫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国营垄断),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国人)进山林川泽谋生。

周厉王听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规劝和平民的反对于不顾,推行了“专利”政策。

平民被断了生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周厉王又派了一个佞臣卫巫监视百姓,将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捕来杀死。

后来连不少没有发过怨言的平民也被杀死。厉王的高压政策,使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以眼神示意(道路以目),使都城变得死气沉沉。

周厉王却还自以为得计,得意洋洋地说:“我自有办法叫百姓不敢诽谤我。”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的公元前841年为什么被历史学家铭记?

小学课本记忆中的历史

大臣召穆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

周厉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是堂堂天子,那些无知的愚民只能遵从我的命令,怎么能让他们随便议论!”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

公元前841年,愤怒的民众和贵族包围了宫殿,要求处死国王,另立明君。周厉王仓皇逃串。

民众不依不饶,要求交出太子静,最后召穆公将太子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得以幸免遇难。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共伯和、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

3

这段公元前841年暴动历史的结果是周厉王客死他乡,最后产生了一个名词:周召共和。

周召共和又作共和行政、共和时期,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一段时期。

该段时期从国人暴动后周厉王逃离镐京起至周宣王登位,约为前841年至前828年的十四年期间。

从周召共和开始,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

历史明确纪元,这是历史最重要的节点,因为从考古和历史学上解释,按照中国传统纪年,自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中原历史有了连续不断的纪年体系。

其实后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后续的出土文物,都对这段历史有异议,但是完全的历史解读,还需要更多的后代解释。


喜欢历史趣闻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