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種植的果農難過直呼:我們都是“被逼的”,能怎麼辦

農村跟風種植的現象一直存在,這樣的跟風種植往往會導致一些農產品供大於求,因此導致滯銷,結果都是給種植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農民跟風種植的重要原因在於,其實他們也很苦惱困惑,不知道種什麼,如何種,種出來怎麼銷?他們反而覺得跟風種植,風險會很小。現在怎麼種,已經不是什麼難題,可以學,即使一次不好,第二次也會掌握到方法。

跟風種植的果農難過直呼:我們都是“被逼的”,能怎麼辦

我們有了解到農村的一些年輕人在城裡做生意賺了不少錢。回到農村後,他們中的許多人投資修建蘋果園,開始和當地老果農一起種蘋果。我們村子裡也有這樣的人。他向親戚朋友借了幾十萬元,要種蘋果來創業,然後在100多畝的土地上建了一個蘋果園。在前幾年,蘋果的市場非常好。據說村子"從地上撿錢"也很容易,所以很容易籌到這筆啟動資金。但是過去的兩年裡,隨著蘋果面積的不斷增加,各種品種的不斷重複,蘋果市場變得越來越不盡人意。有些地方的蘋果甚至賣不出去,這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也不難理解,因為大部分人認為“跟風種植”風險會比較小。

跟風種植的果農難過直呼:我們都是“被逼的”,能怎麼辦

首先,選擇與之前相關的品種進行種植會更為穩妥一些,如果所選品種差別大的話,改造設施成本也非常大,而且做新品,好種子難找,試種時間長,又沒有經驗積累。

其次,有前面的人脈積累,那銷售一定不成問題,現在客商收購水果都是大規模收購,如果沒有一定的規模,客商是很難找上門的。如果你不跟風,要做標新立異,除非你自己有銷售渠道。

再者,雖說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外面世界發生的事情在網上會很便捷的清楚瞭解到,但是大部分農民朋友利用互聯網找到商機的情況還是少數,網上對農業方面,真實而有效的信息也是十分缺乏,可供參考的數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跟風到成為一種最為快速有效的方式。

那既然我們想要種植賺錢,那一定要儘量規避踩雷,那如何避免跟風種植帶來的苦果呢?

1.因地制宜

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意思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千萬不要貪圖新鮮把原本不適合的水果拿到當地來種植。

2.選取較好的品種

以上面提到的蘋果為例子早熟的蘋果就比晚熟的蘋果市場行情好,品種的選取也是至關重要的。

3.注重市場需求

市場是一個決定性因素,不論水果種植的再好沒有市場一切都是白搭,及時關注市場的需求,少走彎路。

4.創新不可少

跟風種植的果農難過直呼:我們都是“被逼的”,能怎麼辦

都是種水果,有些果農不但是種植還會慢慢發展加工,例如把水果做成水果罐頭做成果乾,目前,我國水果種植加工率還很低,加工後的水果保質期不但增長價格方面也是有所增長。

大家覺得水果滯銷的主要原因是農民盲目跟風種植造成的嗎?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