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淄博的“淄”历史由来吗?

作为一个淄博人,你知道这个淄字的历史由来吗?相信很多的人都不知道吧!那么淄博的朋友们一定要好好阅读这篇文章,以后也可以在朋友面前显摆一下了……

你知道淄博的“淄”历史由来吗?

历史追溯到4000年前,黄帝部落生活在黄土高原。由于干旱,只能种耐旱作物,通过无数年驯化,培育了一种作物,“稷”。稷是黄帝部落是赖以生存的保障,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黄帝部落征战到那,就把“稷”推广种植到那。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并把它和“社”放在一起,就是“社稷”,是国家的代名词。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灭,周王封姜子牙于齐。周王是黄帝后裔,他们种植神圣的稷。姜子牙到齐国后,也带来了象征国家社稷的“稷”。

你知道淄博的“淄”历史由来吗?

在哪里种呢?齐国都城西门南有块高地,就种这里吧。于是,种稷的这个门叫“稷门”,顺理成章,流经的河叫“稷河”。

那么稷又怎么会变成淄呢?其实在古代“稷”也可写作“甾”。

“甾”,田里长出三株庄稼。

“稷”发什么音呢?“jì”呀,但宋以前不发“jì”,发“zi”,与“甾”同音。

唐宋前,中古汉语没有j、q、x三个声母,这三个声母原本发z、c、s,直到现在,陕北有些县还保有古代发音。如:

机器(zīcì)

老公鸡(鸡zī)

济南就是“zì南”。j、q、x三个声母是契丹、女真、蒙古这些通古斯民族带给我们的。

“稷”和“甾”发音相同,都发“zi”音,

你知道淄博的“淄”历史由来吗?

因为“稷”和“甾”相通,稷河也被写成“甾河”了。

后来在“甾”旁加了“氵”,表明他是条河。“稷”后来发音变了,由“zī”变成“jì”,而“甾”还保留古音,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淄河”原来是那条种“稷”的河。

本文改编于公众号《淄川热线》特表之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