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淄博的“淄”歷史由來嗎?

作為一個淄博人,你知道這個淄字的歷史由來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知道吧!那麼淄博的朋友們一定要好好閱讀這篇文章,以後也可以在朋友面前顯擺一下了……

你知道淄博的“淄”歷史由來嗎?

歷史追溯到4000年前,黃帝部落生活在黃土高原。由於乾旱,只能種耐旱作物,通過無數年馴化,培育了一種作物,“稷”。稷是黃帝部落是賴以生存的保障,事關生死存亡的大事。黃帝部落征戰到那,就把“稷”推廣種植到那。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至高無上,並把它和“社”放在一起,就是“社稷”,是國家的代名詞。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商滅,周王封姜子牙於齊。周王是黃帝后裔,他們種植神聖的稷。姜子牙到齊國後,也帶來了象徵國家社稷的“稷”。

你知道淄博的“淄”歷史由來嗎?

在哪裡種呢?齊國都城西門南有塊高地,就種這裡吧。於是,種稷的這個門叫“稷門”,順理成章,流經的河叫“稷河”。

那麼稷又怎麼會變成淄呢?其實在古代“稷”也可寫作“甾”。

“甾”,田裡長出三株莊稼。

“稷”發什麼音呢?“jì”呀,但宋以前不發“jì”,發“zi”,與“甾”同音。

唐宋前,中古漢語沒有j、q、x三個聲母,這三個聲母原本發z、c、s,直到現在,陝北有些縣還保有古代發音。如:

機器(zīcì)

老公雞(雞zī)

濟南就是“zì南”。j、q、x三個聲母是契丹、女真、蒙古這些通古斯民族帶給我們的。

“稷”和“甾”發音相同,都發“zi”音,

你知道淄博的“淄”歷史由來嗎?

因為“稷”和“甾”相通,稷河也被寫成“甾河”了。

後來在“甾”旁加了“氵”,表明他是條河。“稷”後來發音變了,由“zī”變成“jì”,而“甾”還保留古音,於是人們再也不知道,“淄河”原來是那條種“稷”的河。

本文改編於公眾號《淄川熱線》特表之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