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易經》、《周易》三部曲

1.《易》---日月合,其態“混沌”

2.《易經》---易的像法、化身,易的早期理論(太極)

3.《周易》---易的末法,易的晚期理論(兩儀)

《易》是宇宙初始狀態,日月未分,陰陽未現,混沌是經典誕生的基床。

《易經》,是古先知對混沌的揣摩,而《易傳》則是《易經》流傳給後人的偈語。早期的《易經》是一個無欲則剛的結界,在雙魚圖的組合是:太陽+少陰,一個近似於“太極”的狀態------高能的混沌,易的流變(易經)比較接近原型,但顯然《易經》已經不能代替源型《易》。

《周易》是周文王對《易經》的理解,期初只是運用於占卦,而在同時段還有另外兩個占卦版本,就是《連山》和《歸藏》,三者並舉為《易傳》的卜卦演說家,在雙魚圖的組合是:太陰+少陽。

兩儀的出現即南轅北轍,形成了矛盾對抗,占卦的本質是一種勝負角逐,揚長避短只是外相;陰盛陽衰的後天格局,必定塑造“諸子百家”,而文明的沒落則是欲界誕生的緣起。

《易》、《易經》、《周易》三部曲

《易經》流變後的三宗主流說:《連山》、《歸藏》、《周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