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煦與《周易》之二:《周易》的起源發展與兩大對立思想流派

《周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中國古代先儒集體智慧結晶。

遠古三黃之一伏羲,他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用陰陽(最早的二進制)兩種符號的不同組合代表八種不同含義,創造了八卦,以八卦組合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衍生《易經》。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基本內容是象數和義理,及根據象數和義理進行的卜莁,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象是事物形狀與現象,數是數目和計算;義理是宇宙萬物的道理和法則。根據事物現象和宇宙法則,按照一定操作方法與程序進行卜莁,預測事物好壞。

《易經》每一卦,既象徵事物的外形,又象徵事物的空間聯繫,更象徵陰陽對立的矛盾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運動,顯示事物變化的順差結果方向。

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伏羲也因此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到了商朝,諸侯國西周日漸強大,引起商紂王猜忌,將西周的西伯侯姬昌關在羑里城(今安陽湯陰)七年,姬昌(後稱周文王)在羑里城悉心研究八卦,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出六十四卦,形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對卦與爻的解釋文字),稱《周易》。

春秋戰國,孔子研讀《易經》並傳授弟子,儒家弟子將孔子講述的易學知識整理成《十翼》(即《易傳》)。孔子對《周易》的解釋和論說,深刻闡發了《周易》哲學思想及諸多方面的文化思想,把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和社會政治的觀點,藉助八卦圖像符號直接抒發出來,使《周易》由卜莁之書變成學術經典。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所謂卦象,並無吉凶之分,是分析說明人在順境、逆境之中的正確態度和行為準則與處事方法,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了中國的聖經,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繫。

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孔時代,形成道家易、儒家易和術家易三支。到漢代發展為兩個對立的流派:象數派和義理派。象數派著重於通過《周易》卦象(事物現象)和有關數字解釋事物,義理派講究宇宙萬物道理和法則,兩大學派各有特色,進行了長期的爭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