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济怀:学生眼里最纯粹的老师


史济怀:学生眼里最纯粹的老师

今年78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史济怀,自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大创办的那一天开始走上讲台,至今已走过52 个春夏秋冬。在三尺讲台上他育人不辍, 用半个世纪诠释了一个教师的责任和光荣。

学生都退休了,他还在讲台上

史济怀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来中国科大报到的那一天,正赶上这所刚刚成立的大学的开学典礼。他说:“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正好是中国科大的开学典礼。郭沫若校长陪着聂荣臻元帅往礼堂里走,我就是跟在后面一起走进去的。聂荣臻元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中国科大是一所为国家未来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与生俱来的使命。也就是在这一天, 他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当时的中国科大会集了全国最尖端的科学家,从这些大师身上,作为年轻的教师,史济怀学到了很多做人和做教师的真谛。已经退休的中国科大教授陈江峰,是史济怀辅导过的58级学生。他说,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往事已经模糊,但史老师给我们辅导的场面依然记得很清晰。当时,越民义先生给我们上高等数学,他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课又讲得很深,没有几个人能听懂, 这下忙坏了史济怀老师,凡是比较难的地方,他再耐心地讲一遍。此外,当时学校里有一些“调干生”,基础相对薄弱, 史老师还专门为他们开小灶补课。“他是我们这届学生印象最深的老师之一,直到现在同学们还经常提起他。我们这些学生都退休了,他还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真是令人钦佩。” 三尺讲台上,史济怀一站就是半个世纪。

50多年间,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大数学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教务长、副校长和研究生院院长。除了担任副校长职务期间只上研究生的课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下过本科生讲台,一直在给科大历届新生上最基础的“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等多门课程。

50年的教书生涯中,史济怀只因嗓子完全发不出声音缺席过两堂课。史济怀说:“我把教书看成娱乐和兴趣,看着学生认真从你身上学东西,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尤其是从行政岗位退下来之后,身体还好,能安心地教书、编教材,我很开心。”

2001年, 史济怀年满66岁退休又被返聘, 仍然以一周6课时的工作量给本科生上“数学分析”。“一周6课时,就是一周3次, 每次两个小时, 而且是所有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我这样的而立之年上两节课下来都精疲力尽。”现在科大数学系任教的刘聪文对记者说。

再复杂的证明,都讲得行云流水

“史老师是我们心中最纯粹的老师!”2007级数学系本科生贺飞、袁心这样评价史济怀教授。“史老师上课没有讲义,只靠一支粉笔,但即使是最复杂的证明,他都讲得行云流水,让人欲罢不能。每一次上完他的课,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掌。” 为了把课讲得精彩, 每次上课前,史济怀都要把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 所有的证明, 都要重新在稿纸上做一遍。这些过程,50年来他已经不知道做过多少遍了,但他仍然像对待一门新的课程一样精心准备。他到现在还记得当年严济慈老先生的一段话:“教师讲课就如同艺术家在舞台上一样, 表演得精彩, 才会有观众。” 他觉得, 如果在课堂上因为自己思考而出现停顿, 就会把学生的思绪打断, 影响教学效果。史济怀重视启发式教学, 对每个定理都要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分析证明的思想,并让学生思考:如果由自己来证明应从何着手。在他看来,让学生产生兴趣才会有好的效果,否则就是教学上的失败。大一新生刚接触“数学分析”课,史济怀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自然数多还是偶然数多? 一个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史济怀这时就会从数学史开始娓娓道来,最后得出结论:在无穷几何中,“多少”的概念已经没有意义了。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有不懂的问题随时来找我”,这是史济怀50多年来经常向学生们讲的一句话。给每届学生上课,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所有通讯方式写在黑板上。史济怀非常关爱学生,但同时,他也是一名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先后带了将近2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对他们的论文要求非常严, 有的甚至要改十几遍,绝不让学生轻易把论文发表出去。刘聪文现在是数学系教师,他曾经数次投考史济怀的研究生,但每次成绩都差几分。“最后一次政治差了两分,史老师就对我说,如果你不能读研也没关系,我会定期寄文章、写信给你,每年你都可以来学校找我, 不懂的地方我给你当面辅导, 来回车费我报销。虽然后来我被科大破格录取了, 但是史老师的承诺让我感动至今! ”刘聪文说。史济怀患糖尿病几十年,课堂上学生们经常看到他一只手拿粉笔、一只手拿手绢不停地擦汗,但是讲台上的他从来都是声音洪亮、神采奕奕,下了课还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2002年大年初五,史济怀因糖尿病引发败血症已入院治疗一个多月。刘聪文前去探望,他绝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春节前交给史老师的博士论文初稿,史老师竟然在病床上修改完成了。他动情地说:“史老师是我见到的最具人格魅力的老师, 他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

“普度”知识的“济公”

在科大数学系, 一些同辈的老教授喜欢称史济怀为“济公”,因为他名字中有一“济”字。这既是戏称,也是大家对他的尊敬。对此外号,史济怀的博士生罗罗开始时还不太理解,后来却逐渐感到很贴切,因为史老师总是愿意帮助培植年轻人, 用爱心和智慧“普度”他们到达知识的彼岸。年已古稀的史济怀每年接手一届新生时,都笑称这是最后一次了,但是事实上,每一次他都退不了。数学系教授陈祖墀告诉记者:“对于史老师,学校和系里其实都挺矛盾的。一方面,史老师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 工作现在还没有人能代替, 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确实很担心他的身体。他患败血症住院的时候,我们一群老师去看他,都觉得他的健康状况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后来出院了,看到他每次吃饭前都要大把大把地吃药,然后坚持上课、带学生、搞研究,实在令人敬佩。” 刘聪文告诉记者,史老师曾说,他早晚要退,最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人。数学系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 每个星期都要召开一次由青年教师、研究生为主导的教学科研研讨会,史济怀一般都会参加。“年龄大了,搞科研不如年轻人了, 但在教学业务上还可以给他们提一点建议。”史济怀说。在年轻教师中,史老师更是榜样和楷模。“从讲课的风格到做人的态度和方式,我都在学习史老师。”刘聪文说。陈祖墀教授说:“史老师非常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我还当2001级数学系班主任时,他给数学系上‘数学分析’。有一次我看到他在教室, 上课铃响了却没有走上讲台。我正奇怪, 他才告诉我这一节是数学习题课。按规定, 习题课一般由研究生助教上, 主讲老师可以不到场。但是他却每堂课必到, 坐在讲台下面跟学生一起听课, 下课后再向助教指出讲课的不足。这让年轻老师受益非常大。” 年轻老师吴健刚刚被学校引进时, 系里安排他为外系学生上“微积分”, 他感到压力很大。于是向史济怀老师请教, 并去旁听史老师的课, 连续听了3个学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锻炼, 吴健得到了“真传”, 教学水平提高很快, 在当年几百人参加的教学测评中, 他名列第一。

50年耕耘不辍、坚守如一的史济怀教授,正在影响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科大师生。“从史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太多了,正派、以身作则,工作中严谨、仔细, 对同事、下属没有架子。现在, 我无论在什么岗位, 也会不知不觉用他的那种方式来严格要求自己。” 现任科大理学院分党委书记的习亚昆对记者说。

认识史济怀的人都知道, 他不仅是我国最早从事“多复变函数空间理论” 方向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的学者,而且还多次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殊荣。但是他最热爱的还是教师这个职业,把做一个好教师当成了一生的追求。

2009年,史济怀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他用自己半个世纪的教学历程诠释了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的新中国教师精神,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