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民國時期的楚商大腕

所謂漢商(鄂商的前身,如今稱楚商),即長期在漢口經營的商人。相比晉商、徽商、浙商,漢商倒是顯得有些籍籍無名。

有意思的是,這些所謂漢商大多出身草根,靠著自身的努力奮鬥,在中國現代第一波開放大潮中趁勢崛起,從而使漢商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因漢商與漢口有很大關係,所以說漢商一定要先說漢口的形成。

  漢口為漢江衝出來的城市。

  據《漢陽縣誌》、《夏口縣誌》載,漢口古為蘆葦叢生的沼澤之地。明成化二年間(1466年),漢水改道從龜山北麓入長江,漸漸各處商民在口岸建房造屋,漢口始形成市集。由於得(長)江漢(江)交匯之利,大量船隻停靠於江河之濱,漸漸興起城集鎮。至嘉靖四年(1525年),已有房屋1000多間。萬曆年間(1573-1620)已形成商埠。崇禎八年(1635年)漢陽通判袁焻苦於水患,築上起礄口,東至堤口直抵長江之濱(今江漢區東堤街直至江邊處)長約10華里長堤(初稱袁公堤,後叫長堤,亦稱為後湖堤)後,境況大為改觀。

  此後,居民日增,市場日盛。到清嘉慶時,漢口已成為中國四大名鎮(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之一,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咸豐八年(1858年)《天津條約》闢漢口為通商口岸,咸豐十一年(1861年)三月開埠後,先後有英、俄、徳、法、日等國在此開闢租界,多個國家在此設有領事館來通商,並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內地對外貿易重要口岸和長江最大內河港口。

  尤其是洋務運動中張之洞力推“湖北新政”,為武漢三鎮商業史及漢商發展史掀開新的一頁。

漢口:民國時期的楚商大腕

  1901年漢陽柏泉人劉歆生開辦填土公司並大量開發所買湖荒地,採用巧妙經營手法迅速建成著名的江漢路和周邊漢口新區,陳景堂、韓永清修設華清街、及永清裡、永貴裡、世昌裡和華清裡。劉子敬父子修了輔堂裡、輔德里、輔義裡、輔仁裡、方正裡等居民區。胡賡堂修置了漢正街至今尚在的永茂裡、三省裡、瑞祥裡、瑞慶裡和清芬路碧雲裡,於是,一個近代大漢口雛形初具了。誠如《漢口竹枝詞》雲:“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後樓外樓”這句經典民諺所描繪的那樣,反映了漢口自明成化以來從荒洲到名鎮再到近代都市的發展歷程。

漢口:民國時期的楚商大腕

  漢口是一個移民城市,以至於美國人羅威廉在《漢口:一箇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一書中,以整整一章的篇幅,論說漢口商人的源流,雲:“漢口是一個移民城市,外地人來漢經商,時間久了,對漢口的維護甚於他們的原籍——原因很簡單,因為漢口有他們的家業。”

漢口:民國時期的楚商大腕

早期漢口商界由陝西及徽州等商人唱主角,清末民初則以得近代工商業風氣之先的江浙幫表現更為搶眼。

  1906年,歆生路華勝呢絨軍裝皮件號掌櫃宋煒臣以集資形式創建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給漢口安上電燈和自來水,加速漢口近代化建設。此外,李紫雲創辦一紗廠,劉季五創辦震寰紗廠,李國偉創辦申新紡織廠和福新麵粉廠,張松樵與徐榮廷等人創辦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周仲宣開辦機器廠製造蒸汽機、抽水機、起重機、捲揚機、煤氣機等重型機械,沈祝三創辦漢協盛營造廠等等。這些商人在近代漢口這一方舞臺上揮灑意氣、謀篇佈局,對漢口工商業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他們華麗的身影也嵌在歷史前進的影像中,為後世所敬仰。

  撇開外省商人不論,湖北籍主要漢商有:

  劉歆生

  (1857-1941),漢陽柏泉(今屬武漢市東西湖區)人,近代著名實業家。幼年時養過鴨、放過牛,還當過送奶工。後來劉歆生在教堂打雜,並學會了外語。不久,他通過天主教會的關係進入漢口太古洋行當練習生,後升為寫字兼跑街,逐步自立門戶。1899年任法國立興洋行買辦。後自開阜昌錢莊,經營農產品貿易、運輸、礦業,資產漸豐。又在漢口經營房地產,購置後湖方圓幾十裡低窪地,逐步填高出售,成為漢口首富,被稱為“地皮大王”。1945年病故。

  徐榮廷

  (1857-1949),湖北武昌(今屬武漢市洪山區)人,名篤倫,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在漢口藥材行當學徒,1897年進漢口川幫德厚榮百貨土產商號(四川商人劉象羲所開,前身為德生義商號)當雜工,期間被派駐湖南長沙設莊收購貨物任管事。1897年,調回漢口任德厚榮商號副總管。1906年與當地駐軍二十一混成協首領黎元洪認湖北同鄉並結為異姓兄弟。1911年武昌首義後,被黎元洪委任為湖北官錢局總辦,並當選為武昌總商會會長。1912年,黎元洪將湖北布、紗、絲、麻四局交由徐榮廷的楚興公司承租經營,獲利甚豐。1920年任裕華紗廠董事長,成為一代“紡織大王”。1949年1月徐榮廷在漢口病逝。

  蔡輔卿

  (1865-1931),咸寧人,名文惠,以字行,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隨表叔顧某赴漢,在立昌生參號、立昌生海味號作雜工。後進櫃學商,隨老闆跑行幫。不久自立門戶,初在漢經營浙幫海味號,後相繼開設“蔡同泰參燕號”、“蔡昌祥海味號”、“蔡元泰花行”、“蔡恆泰堆棧”、“成興典號”、“公濟典號”,在咸寧開設“泰生質當”、“同德藥鋪”和“同德豐雜貨鋪”等十多家店鋪,併購置“翔鷗”、“起鳳”兩艘輪船開展水上營運,往返於漢口咸寧之間,由此生意日漸興隆,經過二十多年的經營,蔡輔卿不但躍居咸寧在漢口四大商賈之首,而且還成為了漢口八大行幫(鹽、茶、藥材、糧食、棉花、油、廣福雜貨、紙)之一的藥材幫商董,湖北紗布絲麻四局楚興有限公司、招商漢局、漢口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監察,漢口咸寧會館會長等職。蔡輔卿一生致力於慈善事業,被擔任武昌同善會會長、中國道德會武漢分會會長、華洋義賑會漢口分會委員、湖北水災急賑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救濟股主任等職。1931年11月4日在武漢病逝。

  李紫雲

  武昌(今江夏區)人,又名李凌、李永生,近代著名實業家。1894年在漢口接辦福康隆土膏店,獲利巨豐。1911任漢口商務總會會董。民國成立後,當選為漢口商務總會總理。1914年籌辦漢口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第一紗廠),被推為董事長兼總經理。到1921年,即獲純利120萬銀元。李獲利後,先後創辦燧華火柴廠、德康、安康、承康、同德錢莊,華豐銀行、德潤康、義康隆匹頭號,公濟、福豐當鋪,大生、福隆米廠,鴻彰永綢緞店,新鳳祥銀樓,裕泰隆木器號,仁壽堂藥店,白康酒店等,併購置大量房產,僅同善裡(今積慶裡)就有房屋118棟。1927年在漢逝世。

  周星棠

  (1876-1942),字以燦,生於漢口,近代實業家。幼年家貧,棄學經商,在漢口先後經營晉安、阜通錢莊、公興存轉運公司、盈豐玉米廠等。他曾任漢口第一紡織公司董事長、漢口商業銀行總經理、中央財政部顧問、漢口總商會會長等,聲名顯赫。

  周仲宣

  (1881-1967),生於武昌(今江夏區),近代實業家。早年去上海江南製造局“學藝”,後隨父周慶春學過翻砂技術,一度東渡日本學習,1898年繼承父業後開辦周恆順機器廠,1920年創辦大慶輪船公司。1950年後歷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員、省財經委員會委員、省工商聯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67年病故。

  張松樵

  (1872-1960),漢陽縣柏泉(今東西湖區)人,名世祐,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隨母流落漢口,靠撿破爛度日,後進俄商順豐洋行當“跑街”8年,1902年任應昌公司紗局協理、管事、代理總經理等職務。1913年任楚興公司董事,1922年處於創辦裕華紗廠任經理,1936年任大華紡織集團常務董事,1946年裕大華集團公司代董事長。1960年病故。

  劉子敬

  (1884-1928年),出生於漢口,名義方,近代實業家。曾就讀夏口商業學校。1906年任阜昌洋行買辦,後又兼華俄道勝銀行、花旗銀行、德華銀行及其他洋行買辦,時有“長江流域第一流買辦”和“漢口首富”之稱。1912年先後購進和修建輔堂裡、輔德里、輔仁裡、輔義裡及方正裡等處房屋100餘棟,還在鄱陽街和江西廬山修造了私人豪宅。1912年與德商合資開設發華蛋廠,同年又獨資開設漢口發記蛋廠。1918年與人合資在河南漯河開設新華蛋廠,併成立漢口中華制蛋公司。1919年12月與人合資在武昌創辦震寰紡織公司。1920年開設義隆公司及義隆油廠,經營桐油出口業務,併兼理美商美亞保險公司。曾任漢口總商會第七、八屆會董,中國紅十字會漢口分會會長,漢口華商跑馬場董事長。曾出資於1913年創辦輔德中學,1914年創辦漢口惠民亭小學。1928年在廬山病故。

  賀蘅夫

  (1888-1968),漢陽(今武漢蔡甸)人,近代實業家。早年到漢口榮昌油行當學徒。1911年在漢口開設衡昌仁記油鹽零售店,並在湖北老河口設莊收購桐油。從1929年起,先後擔任漢鎮既濟水電公司、裕大華紡織公司等6家企業和漢口商業銀行等4家銀行董事或常務董事。1931-1933年任漢口市總商會會長。期間任湖北水災急賑會常委兼籌賑股主任,還籌辦漢口孤兒院,任董事長。1938年任漢口市商會代主席。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漢口市商會理事長。1949年4月赴香港。武漢解放後返漢。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代表、市人民政府委員、市財經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及第二屆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籌委會主任委員等職。1952年,在“五反”運動中蒙冤入獄,後無罪獲釋。1956年任武漢市第一商業局顧問。1968年1月1日病故。

  陳煥章

  (1894-1966),漢陽(今武漢蔡甸)人,近代實業家。早年隨父在漢口新茂元糧食行協助經營。1918年繼承父業開設新茂昌糧食行,1920年改組為新茂昌協記糧食行任經理,併成為漢口最大的糧商之一。1926年被選為漢口糧業幫董,1928年當選為漢口商會委員。1932年,與人合資在漢口開設德昌號任經理。除經營糧食外,還經營棉花、桐油、布匹、食鹽、煤油等。武漢淪陷前夕避居漢口法租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漢口商會籌備會副主任,並於次年在漢口恢復經營德昌號,1948年又開設慎昌號。1949年後,曾任武漢市工商業聯合會籌備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委員、武漢市糧食局顧問。

  彭少安

  (1888-1948),黃岡(今屬武漢新洲)人,名安銘,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學理髮、搓線,挑過貨郎擔。1913年到漢口,被開錢莊的三叔立為嗣子,協助經營。1918年錢莊收歇,與人合資開設同發祥染坊,任管事。1927年,日商在漢開設三坂洋行,苦於顏料銷路不暢,以20桶顏料委其試銷,彭推銷後如數送還貨款,由此深得日商信賴。1931年統攬武漢洋行顏料批發代銷業務,獲利甚豐,號稱“顏料大王”。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漢口、黃岡、洪湖等地大量購置不動產,計有房屋百棟以上,土地2萬餘畝。國民政府一度指控其為“經濟漢奸”。後由徐源泉、夏鬥寅等軍界同鄉從中斡旋,令彭捐獻飛機9架,得以解脫。1948年冬,攜家逃往香港,同年病故。

  萬澤生

  (1874-1950年),漢陽(今武漢蔡甸區)人,名德潤,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入漢口有成錢莊當學徒,後升為“上街”。時廣東潮州鉅商陳星帆出銀5萬兩開設豐成錢莊,聘其為經理,獲利甚豐。1911年陳星帆將錢莊改名豐盛錢莊,與萬合股經營,萬任經理。1914年後,先後開辦義源炭號、亞新絲光染紗廠、玉豐米廠及豐太、太生兩家當鋪以及豐太估衣店。1919年當選為漢口總商會會長。1931年與人合資創辦楚勝火柴廠,任總經理。1938年武漢淪陷,開設同茂參號。1942年曾出資1萬元作為新四軍第五師軍費。1950年9月7日病故。

  韓惠安

  (1887-1950),黃陂人,原名道惠,字道安,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隨父兄到漢口經商。後在漢口開設福慶泰山貨行,獲利甚豐。1922年任楚安公司經理。1926年在漢口法租界開辦東方大旅社和大舞臺劇場。1930年又在漢口開辦了裕和鹽號,並在羅田、英山、麻城、黃陂等地設分號。期間購買房產,僅在漢口就擁有房屋100餘棟。還在九江廬山建了一座別墅。在上海和香港也購有洋房,在其家鄉建有九門七棟大樓房,取名為惠安新村。1928年任漢口市總商會會長。1949年4月定居香港,1950年病故。

  劉正武

  (1870-1949),江夏人,字鶴卿,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隨伯父到武昌城內學做屠宰生意。1900年在武昌開設劉洪興豬行,並在湖南各地設莊收購。後與英商和記洋行簽訂合同開展生豬出口業務獲利。發跡後做房地產開發,擁有私房百餘棟。並開設仁康錢莊,洪順昌錢莊,華章布店及在江西廬山購置別墅。其資產和影響堪與劉歆生、劉鵠臣、曹南山等相比肩,時稱武漢的“三劉一曹”。1938年武漢淪陷前夕,攜全家逃歸鄉間。1949年病逝于衡陽寓所。

  楊坤山

  漢陽(今武漢蔡甸區)人,小名和尚,近代實業家。早年隨父來漢,到漢口和記洋行幫工,任工頭。不久被破格升為買辦,通過不正當競爭中使其他收購站紛紛歇業,並指使各地莊做假賬大發橫財。1926年後因與萬國出口公司總經理費史特發生矛盾,被洋行解僱,但楊20餘年已集聚大量財富,成為漢鎮鉅富。

  劉鵠臣

  (1859-1941),江夏人,清末在漢經營祥豐厚土棧,以做鴉片生意起家,成為漢口著名富戶。曾創辦謙益錢莊、劉有餘堂中藥鋪,1921年任漢鎮既濟水電公司監察;1914年,劉氏三兄弟(劉鵠臣、劉逸行、劉季五)與漢口商務總會李紫雲發起創辦漢口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後因股東之間矛盾退出。1919年,劉氏兄弟又與俄商阜昌洋行買辦劉子敬合資在武昌創辦震寰紗廠,該廠因經營不善於1933年5月停產。

  曹南山

  (1850-1918年),武昌人,近代著名實業家。早年在武昌街頭叫賣炒豆,因常抓一把散豆相贈,得別號“曹大把”。1884年在武昌開設“曹祥泰”水果鋪兼經營雜貨,生意日漸興隆。至清末民初,“曹祥泰”已設有福記雜貨店、祿記米店、壽記錢莊、喜記槽坊等店、坊。其子曹雲階(1884-1962)和曹琴萱(1890-1940)更是經營有方,尤其是曹琴萱先後創辦曹祥泰肥皂廠、機米廠、銘新鈕釦廠、經新針織廠、中新香皂廠等,其所產肥皂佔據武漢市場,且出口東南亞各國。

  韓永清

  (1884-1948),漢陽(今武漢市漢南區)人,近代著名實業家。字世昌,別號富航。早年為生活計隨母遷居漢口。因機緣巧合認識湖廣總督張之洞,薦其當巡警道署的通譯。不久,經同鄉楊坤山舉薦,被英商“和記洋行”派駐湖南長沙擔任收購經理。旋調到漢口總行任稽查。1910年,英商在安徽蕪湖開辦新廠,委派韓任買辦。1913年,英商南京“和記洋行”開業任買辦,獲利甚豐。並出資與人和辦天津永利久大化學工業公司、厚生紗廠、新生紗廠、武漢桐油公司、大同麵粉廠及參股開灤煤礦、鎮揚長途汽車公司等公司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等,成為當時全國頗具名氣的大實業家。並相繼被黎元洪總統、馮國璋副總統及蘇、皖、鄂等省長官禮聘為顧問,並榮贗二等大綬寶光嘉禾勳章、二等文虎章,後晉升一等大綬寶光嘉禾勳章。不久,當選為江蘇省參議院議員。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親書“博愛“橫幅(長130釐米,高65釐米)相贈,還委任韓為總統府顧問。1920年後,先後任南京下關商會會長、“湖北旅寧同鄉會”會長及國際慈善組織“華洋義賑會”董事,熱衷於慈善事業,人稱“韓善人”。1930年辭去英商南京“和記洋行”買辦的職務,隱居上海,被選為湖北同鄉會會長,同時加入了國際慈善機構紅十字會組織,任東南主會總辦事處監理兼上海紅十字會會長。1948年在上海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