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兵悍将,杀相逼帝

河朔三镇是幽州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镇合称。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肃宗长子,玄宗长孙)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原名张忠志)据成德、李怀仙在幽州;其后,河朔三镇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唐中央朝廷难以控制,乃“藩镇之患”的肇始。

藩镇之始

藩镇始于府兵衰败,行募兵之制,睿宗时始设节度始,及至玄宗,大力扩边,沿边以数州为一镇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称天宝十镇,藩镇即指节度使及所部之军。

骄兵悍将,杀相逼帝 - 唐河朔三镇

唐之藩镇

行募兵制,兵随将走,将领得拥兵自重,无形中提供了藩镇形成的条件。为行军事便利,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为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更掌地方财政大权。

藩镇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更加税赋独立,已具备割据基础,只是玄宗积威,身有异志者心存忌惮,尚未妄动。及至玄宗后期,朝堂混乱,权柄下移,终以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力,发动叛乱,藩镇之祸至矣。

河朔三镇

骄兵悍将,杀相逼帝 - 唐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

魏博镇,后改称天雄,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辖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河南南部、山东省北部。前后凡16任节度使,德宗年间为河北三镇之首。

首任节度使田承嗣为史朝义旧将。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降唐,朝廷为了笼络河北安史旧部,任命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同年六月改授魏博节度使。

田承嗣临终时,自以其侄田悦袭任节度使,后朝廷承认,开藩镇世袭之先例。

成德镇治所恒州,今河北真定,成德辖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是河北诸强藩最稳定的一个,160年间只有四姓更迭,先后由李氏、契丹王氏、回鹘王氏、张氏统治,922年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其时尚未建国,为晋王)所灭。前后凡15任节度使。

首任节度使为李宝臣,其原亦为史朝义部将,762年,代宗宝应元年降唐,朝廷任命其为恒阳节度使(777年改名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增领冀州,驻恒州,今河北正定。

幽州节度使历史最长,早于713年,玄宗先天二年便设幽州节度使;742年,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744年,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并以此为老巢,于755年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安史乱后又改为幽州节度使,因领卢龙军,又称卢龙节度使;治所为幽州,辖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前后共计41任节度使。

此三镇,叛而复归,归而复叛,如是往复,与唐朝廷中央周旋博弈。德宗,顺宗及宪宗年间几次重大叛乱:

先是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袭,德宗不许,李惟岳遂反,并联合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等互为犄角,对付唐朝廷讨伐。

后成德大将王武俊杀李惟岳自立,又说服原本在朝廷一方,参加讨伐的幽州节度史朱涛加入,至此,成德、魏博、卢龙,河朔三镇首次合体,外加淄青、淮西,五大强藩联合对抗朝廷。其时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朱涛兄)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称为二帝四王之乱,并引发泾原兵变,德宗出奔奉天。

此后朝廷历经万难,依靠李晟等坚贞大臣,又合纵连横,越三年,于784年才平此大乱,朱泚被杀,朱滔病死,田悦及王武俊等归附。

又是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不报,径直接掌军务,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吴元济求救于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其时,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顺朝廷,放弃割据,为宪宗平定淮西、成德、淄青立下大功。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第二年,王承宗迫于形势,献地谢罪,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部下所杀,幽州刘总也上表请求归属。由此,自代宗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河朔之地复归朝廷,宪宗之治史称元和中兴。

骄兵悍将,杀相逼帝 - 唐河朔三镇

李朔雪夜入蔡州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调为成德军节度使,李愬为魏博节度使。此二人皆为元和中兴的关键人物。但可惜,田弘正第二年即为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廷凑杀害,李朔三军缟素,欲发兵为田弘正报仇,但病重未果,当年病逝。又及卢龙军朱克融兵变,三镇之乱,由此复始。

其时暗杀盛行,藩镇多有行刺之事,如李师道遣刺客杀宰相武元衡。乱世之间,王道萧索,惟武力大炽。

骄兵悍将,杀相逼帝 - 唐河朔三镇

唐宪宗

宪宗之后,河北三镇继续那骄兵悍将杀帅夺印的故事,节度使多易其主,异姓相续,仍行割据之事。三镇之祸,延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后唐明宗“凡乱兵皆夷其家“,才彻底解决支持河北藩镇割据的牙军和世袭强藩问题。

藩镇为祸绵延二百余载,危急之时,动摇朝廷根本。细究其因可知,军政之行,军民必分,行政与财赋不可为将帅一人所掌;更进一步言,军令与军政也必分,兵不能为将所有,成其私兵,只有征伐上阵之时,朝廷调拨为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