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决定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时,我正在一家大公司做财务。为了考不上也有个退身之路,我最终选择了边工作边学习。

虽然我明白注会考试一旦通过我会身价倍增,但是还是舍不得放下这家实力很强、薪水很高、让人很羡慕的大公司。

父亲非常反对我的选择,他劝我放弃其中之一,并说:“做事之前,先不要想到‘幸运’二字”。

但是这两者对我都如此重要,我怎么可能放弃!父亲说不过我,只能任由我去。

但是很快,公司就发现我不像以前那么尽职尽责了,因为我总在上班时间打呵欠,有好几次还睡着了,因此二话没说

便下了辞退令。

我无可奈何,日资公司向来不能容忍员工对工作不认真,我实在是无可辩驳。

想想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要考试,我只能把纷乱的思绪压下去。可是最终,我还是没能逃过惨败的命运。

——

启 示

想两全其美,

常一无所得。(决策)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其新著《论北大》中谈到求学时的一段往事。

我们同学中和王瑶先生发生最大的冲突的,是后来成为湖南师大教授的凌宇,他现在是学术界公认的沈从文研究权威。

在读研究生时就非常推崇沈从文,凌宇认为沈从文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人,而王瑶先生则认为沈从文是一个有特点的作家,是名家,而不是大家。

这样,师生之间的学术观点就有了很大的分歧,而凌宇的论沈从文的毕业论文又不是王先生指导的,先生在答辩的头一天才看了凌宇的论文,当然很不满意,认为问题很多。

所以那一天的答辩就非同寻常了,答辩一开始,王先生就说:“我不同意你这个论文!”然后劈头盖脸地说了一大堆论文的问题。

凌宇就被迫面红耳赤地和王先生争论,王先生火气也很足,两个人就拼命地吵起来。

但王先生是个颇有理性的人,吵了半天也就冷静下来了,最后还是同意了,论文全票通过。

王瑶先生和钱理群说过一段话,这很能说明他是怎么看待师生关系的。

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王先生突然说:“我跟你说,将来在学术史上,我和你是站在同等地位上的。后人评价我和你,不会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说我一定比你强,但也不会因为你比我年轻,就一定说你比我好,后人评价我们俩,会完全根据我们的学术著作所达到的实际的学术水平,作出科学的、公正的学术评价。 ”

这就可以看出,王瑶先生已经打破了两个观念,一个是传统的“老的比年轻的好”的资格论、辈分论,还有一个就是“年轻总比老的好”的进化论。

既不是长者本位,也不是幼者本位,而是坚持真正的现代民主观念、平等观念,而其背后,则贯穿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 启 示

先能够求真,

后容易求正。(调研)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最后的话》是一本记录临终老人忏悔之言的书,他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州最著名的牧师内德·兰塞姆,编写这本书时,兰

塞姆牧师已经84岁。

据说,他之所以在如此高龄写这本书,是缘于一位老人的临终感言。

这位老人是位布店老板,临终时72岁。他对兰塞姆牧师说:他非常热爱音乐,年轻时曾经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卡拉扬一起学过吹小号。当时,他的成绩远远在卡拉扬之上,所以教小号的老师非常喜欢他,认为他必然前途无量。

可惜的是20岁时,他非常迷恋赛马,所以就干脆放弃音乐去学赛马。结果,他既没有在赛马场上打拼出什么天地,也没有在音乐上创造出什么奇迹,而远不如他的卡拉扬却早已名扬四海。

为此,他感觉非常遗憾,告诉兰塞姆说到另一个世界里,他绝对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

他还请了牧师为他祈祷,希望上帝能宽恕他的迷途,再给他一次学音乐的机会。

—— 启 示

当一切都明白过来时,

往往一切都晚了。(战略)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标签:管理思想▶管理故事▶管理格言



想两全其美,常一无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