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決定參加註冊會計師考試時,我正在一家大公司做財務。為了考不上也有個退身之路,我最終選擇了邊工作邊學習。

雖然我明白注會考試一旦通過我會身價倍增,但是還是捨不得放下這家實力很強、薪水很高、讓人很羨慕的大公司。

父親非常反對我的選擇,他勸我放棄其中之一,並說:“做事之前,先不要想到‘幸運’二字”。

但是這兩者對我都如此重要,我怎麼可能放棄!父親說不過我,只能任由我去。

但是很快,公司就發現我不像以前那麼盡職盡責了,因為我總在上班時間打呵欠,有好幾次還睡著了,因此二話沒說

便下了辭退令。

我無可奈何,日資公司向來不能容忍員工對工作不認真,我實在是無可辯駁。

想想還有不到兩週的時間就要考試,我只能把紛亂的思緒壓下去。可是最終,我還是沒能逃過慘敗的命運。

——

啟 示

想兩全其美,

常一無所得。(決策)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在其新著《論北大》中談到求學時的一段往事。

我們同學中和王瑤先生髮生最大的衝突的,是後來成為湖南師大教授的凌宇,他現在是學術界公認的沈從文研究權威。

在讀研究生時就非常推崇沈從文,凌宇認為沈從文是現代文學的第一人,而王瑤先生則認為沈從文是一個有特點的作家,是名家,而不是大家。

這樣,師生之間的學術觀點就有了很大的分歧,而凌宇的論沈從文的畢業論文又不是王先生指導的,先生在答辯的頭一天才看了凌宇的論文,當然很不滿意,認為問題很多。

所以那一天的答辯就非同尋常了,答辯一開始,王先生就說:“我不同意你這個論文!”然後劈頭蓋臉地說了一大堆論文的問題。

凌宇就被迫面紅耳赤地和王先生爭論,王先生火氣也很足,兩個人就拼命地吵起來。

但王先生是個頗有理性的人,吵了半天也就冷靜下來了,最後還是同意了,論文全票通過。

王瑤先生和錢理群說過一段話,這很能說明他是怎麼看待師生關係的。

有一次,在聊天的時候,王先生突然說:“我跟你說,將來在學術史上,我和你是站在同等地位上的。後人評價我和你,不會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說我一定比你強,但也不會因為你比我年輕,就一定說你比我好,後人評價我們倆,會完全根據我們的學術著作所達到的實際的學術水平,作出科學的、公正的學術評價。 ”

這就可以看出,王瑤先生已經打破了兩個觀念,一個是傳統的“老的比年輕的好”的資格論、輩分論,還有一個就是“年輕總比老的好”的進化論。

既不是長者本位,也不是幼者本位,而是堅持真正的現代民主觀念、平等觀念,而其背後,則貫穿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 啟 示

先能夠求真,

後容易求正。(調研)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最後的話》是一本記錄臨終老人懺悔之言的書,他的作者是美國紐約州最著名的牧師內德·蘭塞姆,編寫這本書時,蘭

塞姆牧師已經84歲。

據說,他之所以在如此高齡寫這本書,是緣於一位老人的臨終感言。

這位老人是位布店老闆,臨終時72歲。他對蘭塞姆牧師說:他非常熱愛音樂,年輕時曾經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卡拉揚一起學過吹小號。當時,他的成績遠遠在卡拉揚之上,所以教小號的老師非常喜歡他,認為他必然前途無量。

可惜的是20歲時,他非常迷戀賽馬,所以就乾脆放棄音樂去學賽馬。結果,他既沒有在賽馬場上打拼出什麼天地,也沒有在音樂上創造出什麼奇蹟,而遠不如他的卡拉揚卻早已名揚四海。

為此,他感覺非常遺憾,告訴蘭塞姆說到另一個世界裡,他絕對不會再做這樣的傻事。

他還請了牧師為他祈禱,希望上帝能寬恕他的迷途,再給他一次學音樂的機會。

—— 啟 示

當一切都明白過來時,

往往一切都晚了。(戰略)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標籤:管理思想▶管理故事▶管理格言



想兩全其美,常一無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