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在今天,“实事求是”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可以说非常高了,每个人都在追求实事求是,也希望被其他人视为实事求是。不过,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在历史上第一个被赞誉为实事求是的,居然是一位王爷,他就是西汉王朝的河间王刘德。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一·出身与变故

刘德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汉书》,他的出身非常高贵,老爹是汉景帝。景帝有14个儿子,其中王夫人所生的刘彻后来当了皇帝,也就是汉武帝,其他13个儿子被封王。这么些个儿子,不是一个妈生的。刘德的母亲是栗姬

说起栗姬来,在西汉前期的历史上还真留下了一笔,因为她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刘德的大哥刘荣,差一点就当了皇帝。自然,差一点也就没有了汉武大帝。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原本刘荣是太子,而且年龄渐渐大了,也没有什么差评,继位的可能性很大,他母亲栗姬也很有可能当上皇后。人算不如天算,栗姬有点飘,没有巴结好汉景帝的姐姐,自己的大姑子,长公主刘嫖。于是,愤怒的长公主选择支持王夫人,在她们的运作之下,栗姬逐渐不得宠。最后,太子刘荣被废,改封为临江王。栗姬也被远黜,抑郁而亡。

这还不算,废太子刘荣并没能够做一个富贵闲人,他到达临江之后,又因为侵占宗庙土地而被抓回长安,可是不让他见父亲。没有辩解机会的刘荣走投无路,只得自杀。自此,新太子刘彻的位子才稳了。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再说回到刘德。早在出这些事之前,刘德就被封为河间王。按照西汉的通行办法,诸侯王小时候还可以停留在长安,长大以后就得去自己的封国生活。母亲和大哥出事的时候,刘德已经20多岁了,肯定居住在封国河间,治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献县。

在这个困局下,青年刘德该怎么办呢?

二·安分守己的选择

刘德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安分守己。

他能否造反,为母亲和兄长“撑腰”?

几无可能。刘德所处的时代,诸侯王造反也不是没有,比如景帝时候著名的七国之乱,再比如后来到了汉武帝时,也还有淮南、衡山二王密谋造反。中央朝廷与关东诸侯国的对抗,是西汉前期的一个主流。但是,这事儿在河间王刘德这里行不通。

  • 第一,此时的河间国地盘小,实力弱。早在汉文帝的时候,河间的一大部分就被割了出去,别说跟汉廷相比,就是比周边的稍微大一点的诸侯国比如燕、代都不如。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景帝时的河间国

  • 第二,刘德没有强援。诸侯王造反,也要讲个亲疏远近。一个老娘所生的,感情深,好联络。可是栗姬就三个儿子,除了刘荣、刘德,还有一个刘閼于,但刘閼于早早就去世了。所以这时候的刘德真可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一母同胞的兄弟来合伙,在朝中也没有结交什么有力的大臣。
  • 第三,刘德生性仁厚,压根不是造反的料。

《汉书》的作者班固对刘德的描述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个热爱学习的老实孩子。面对家庭的变故他无能为力,出于本性、更为了自保,他选择安分守己,在学术的海洋遨游。

三·四海求书、实事求是

好学的刘德对书籍很感兴趣。我们知道,秦始皇曾经焚书,而且禁止百姓家里私藏诗书,给文化事业造成了重创。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西汉惠帝时,取消了秦朝时设置的“携书律”,大家可以放心藏书、看书了。可是,曾经被焚毁的难以复生。所以在西汉初,为了恢复文化,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找记忆力好的老学者口述书籍内容,让人记录下来。

第二,找民间私藏的躲过秦火的书。

这两种办法后来直接催生了汉代文化界的一个大事件——今古文经之争。这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说的重点,所以只是简单说下。“今文经”就是汉朝人重新记录下来的,“古文经”就是从民间找回来的古书,二者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差异。

还是继续说刘德吧。刘德喜欢古书,所以向民间搜求。为了鼓励大家踊跃献书,他想了一个办法——你把书给我,我让人好好抄写一份还给你,而且还额外赏赐你。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对于藏书者而言,这是个好政策,于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那些被先人们小心翼翼藏起来的古书,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出土”,来到了河间王刘德这里。以至于河间国的藏书都比得上西汉朝廷了。

刘德所搜求的《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古文经,为西汉学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搜集,他还组织人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型王爷”。《汉书》专门把他和另一位学者型王爷淮南王刘安做了个对比——“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刘安的兴趣重在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而刘德则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堪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

四·悲剧的收尾

刘德的这些举止,给他积攒了许多人气,史书记载“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危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渐渐生起。天下共主应当是皇帝,如今你河间国成了一个文化重镇,你河间王成了众望所归,那么皇帝该怎么想呢?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很不幸,恰好汉武帝还不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尽管《史记》、《汉书》没有详细记载刘德的结局,看上去就是寿终正寝。但是这背后另有原因,在南朝人裴骃的《史记集解》里则直接揭露了汉武帝的凶恶。

“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

汉武帝时,刘德曾经入朝觐见,他举止有礼。问他问题,他总是能够滔滔不绝地回答上来。这下子汉武帝恼火了,直接说道:

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

这话翻译过来是说,当年商汤、周文王都是凭借很小的土地而起事的,河间王要加油啊!

这是多么恶毒且让人寒心的话!

河间国小,众所周知。而商汤、周文王凭借小国做了什么呢?商汤灭夏,周文王也给灭商奠定了基础。汉武帝的意思很清楚:你河间王是不是也想谋反啊?

或许,刘德曾希望借助于寄情诗书而获得苟免,如今听了汉武帝这番嘲讽,知道自己“玩过了”。原来,爱学习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变成“罪过”。汉武帝不允许其他诸侯在任何领域超过自己。

于是,刘德回国之后,也不看书了,在声色犬马中放纵,没多久也死了。


史上第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生于帝王家,却无富贵命




刘德死后,谥号为献,聪明睿知曰献。刘德在学问上,确实算得上“聪明睿知”,也实事求是。可是最终仍然难以保全自己。为何?

一则在汉武帝时期,正是汉廷与诸侯王斗争的最后阶段,不允许诸侯王有任何的反扑。西汉前期,河北属于文化中心之一,而朝廷所在的关中反而缺乏文化的滋润。文化是可以凝聚人心的,所以刘德越是在文化领域表现突出,就越容易被防备;二则汉武帝本人的经历以及性格,导致他无法安心接受这样一个异母兄弟的优秀。

其实在汉武帝心里,最希望诸侯王们都痴痴傻傻、吃吃喝喝。这也是后来无数位封建帝王的梦想吧。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