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無上品 適口為珍”評判茶葉好壞其實有更具體的方法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

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話。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

“茶無上品 適口為珍”評判茶葉好壞其實有更具體的方法

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保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來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一枝娟秀的馨花。

“茶無上品 適口為珍”評判茶葉好壞其實有更具體的方法

茶諺不是與茶俱有,而是茶葉生產、飲用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國飲茶和種茶的歷史十分久遠,但是,關於茶諺的記述,直至唐代末年蘇廙的《十六湯品》才見。《十六湯品》的“減價湯”中記稱:“諺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腳駿馬登高。”這裡所說的“瓦”,是指粗陶,意思是說用粗陶瓶存放茶葉,容易受潮變質,猶如爬山騎用跛腳馬,很不理想。另一條是“法律湯”中講到的“茶家法律”:“水忌停,薪忌薰”。這條雖未如上條那樣稱“諺曰”,但很明顯,實際採自諺語。

“茶無上品 適口為珍”評判茶葉好壞其實有更具體的方法

蘇廙生平不詳,其《湯品》在五代陶谷的《清異錄》中就有引用,據此,一般把這篇作品定為唐末或唐代晚期的作品。這裡需要補說一句,《十六湯品》中所記述的茶諺,是我國現存但不是實際最早的茶諺。因為從茶諺的兩個類型來說,其主要源泉和載體,是茶的生產實踐和勞動者,有關飲用方面的茶諺,其出現不但晚於生產性的茶諺,也少於生產性茶諺。

“茶無上品 適口為珍”評判茶葉好壞其實有更具體的方法

這一看法,也可用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文中提及的內容來加說明。其稱:“季疵(陸羽)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季疵為經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以為備關。”這就是說,我國飲茶,在唐代中期以前,混而烹之,和煮茶喝湯一樣,自陸羽《茶經》面世以後,其採造、器具、烹煮才開始講究起來。所以,很明顯,關於煮飲茶葉方面的諺語,如上說“水忌停,薪忌薰”一類的茶諺,最早也是唐代中期以後出現的茶諺。

“茶無上品 適口為珍”評判茶葉好壞其實有更具體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