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一生戎马,谥号却是文皇帝

近期《大明风华》的热播又掀起了一番明史热,剧集描绘了朱棣传奇的一生。朱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四子,初封燕王,后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来皇位,成为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后世常称明成祖或永乐皇帝。

何为“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文”在古代谥号中算是褒谥中顶级的存在了,成为古人一生追求的谥号。

谥号为文的都有哪些人,周文王姬昌,汉文帝刘恒,范仲淹谥号范文正公,苏轼谥号文忠公,能谥号为“文”是对其一生极高的评价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一生戎马,谥号却是文皇帝

朱棣戎马一生,无论是早年为燕王,还是称帝后,刀兵不止,常年征战四方,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按照其一生所为,称为“武皇帝”似乎更为妥当,但死后的谥号为何却被说是“文皇帝”?

可否称为文皇帝

在唐以前,谥号都是一个字,但唐以后,皇帝的谥号变得不再客观,而是几乎囊括所有褒义词。

比如太宗李世民谥号本来是“文皇帝”,武则天夫妇开创加封谥号的先河,将李世民的谥号加封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此后历代皇帝为了显示自身正统性,谥号变得越来越长。

所以事实上,“文皇帝”其实是不严谨的说法,朱棣驾崩后的原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文治武功,仁孝双全,什么都有。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一生戎马,谥号却是文皇帝

那么是否可以将之称为“文皇帝”呢?我认为是可以的,翻看明朝皇帝谥号:

朱高炽的谥号是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皇帝。

朱瞻基的谥号是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皇帝。

朱祁镇的谥号是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皇帝。

朱祁钰的谥号是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皇帝。

可见,明朝皇帝谥号虽然长但还是有侧重点的,那就是最后一个字。朱棣的谥号中有“圣武”、有“文”,但可以肯定当时在定谥号时侧重点还是想表现“文”而非“武”。

《名山藏》 明·何乔远:“成祖文皇帝御讳棣太祖第四子也”。

一些明代作品中也是是可以见得朱棣被称为文皇帝的记载,所以如果从朱棣的谥号中选取一个字为简称,那称为“文皇帝”并无不可。

明太宗变明成祖

朱棣死后,庙号本来是太宗,这也是王朝第二位皇帝的标准庙号,是嘉靖继位后改了太宗为“成祖”。

中国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一生戎马,谥号却是文皇帝

这个意思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意思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就要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称为“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有不同,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

嘉靖是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才继承皇位,登上皇位后嘉靖帝执意要封自己的爹兴献王为皇帝,为此和大臣起了很大冲突。

嘉靖想把自己爹也弄进太庙去。但是那时候,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要是再塞进去他爹,就得祧一个出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当然是朱棣和嘉靖最远,所以如果要祧的话,无疑该把朱棣祧出来。

可是太宗皇帝实在英明神武,嘉靖实在不敢祧他,想要解决就只能抬高朱棣的地位,于是嘉靖十七年九月,

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一生戎马,谥号却是文皇帝

这样,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就该轮到仁宗朱高炽了。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这就是朱棣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的原因,朱棣本人虽然是靠篡位上位,但本人是从未有过僭越之心敢与老爹朱元璋并称祖的,这都是后世儿孙瞎折腾,所以严格意义上,我们应称朱棣为“太宗文皇帝”

为何是文皇帝

为何朱棣谥号“文”需要从他的为政举措上找答案。

朱棣本人在位期间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写《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类合集,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朱棣时期,改革和完善文官制度,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的同时也逐步分权放权,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的雏形。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一生戎马,谥号却是文皇帝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加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他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惩治贪官并强化了集权统治。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五次亲征蒙古,一生戎马,谥号却是文皇帝

可以说朱棣在位期间国际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足、文化多样,可以说是开创了一段盛世,因此谥为“文”或“武”都是很贴切的。谥号中“文”与“武”都是褒谥了,但与“文”相比,“武”的褒义中是暗含一定批判性的,比如魏武帝曹操、汉武帝刘彻其一生都有两面性。

所以最终选择“文”而非“武”,这或许就是朱棣儿孙的一片孝心了,朱棣的一生足够波澜壮阔,后继者最终用完美的“文”来诠释他的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