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朝沒遭遇入侵和內亂,會不會發展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明朝的內閣制很像後來英國君主立憲制度下的責任內閣,且存在相當規模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那麼,在沒有農民起義和外族侵略的情況下,明朝究竟有沒有可能發展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呢?今天,就讓我們透過歷史的滄桑去探究一番。

明朝的內閣制始於大明的開國皇帝、“超級勞模”朱元璋先生死去之後。當時新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因為沒有自己的祖父朱元璋那麼能幹,就創立了一個諮詢機構,在當時一般被稱為閣部。

假如明朝沒遭遇入侵和內亂,會不會發展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明朝內閣舊址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具有最終的決策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閣臣的地位日益受到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太監送達的批紅(批紅是由皇帝用硃筆做的批示)。所以,明朝的內閣和如今有決策權力,只需向議會負責的英國內閣有很大不同。

假如明朝沒遭遇入侵和內亂,會不會發展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奏摺批紅

但這種內閣制度的不同並不能否定明朝發展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可能。因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個社會的上層建築本來就是由社會的物質基礎來決定的。那時的明朝江南地區紡織工場的數量和規模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同時期的英國,一個龐大的民族資產階級正在孕育和形成。這個新興資產階級形成後必然要求明朝政府調整政治體制,以便保障他們的利益。

假如明朝沒遭遇入侵和內亂,會不會發展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明朝紡織工場

新興的資產階級提出這種改革要求後,又勢必會造成兩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明朝政府不同意改革,造成革命,最終建立共和制政體;一種是明朝妥協,變成君主立憲制度。無論哪種結果,明朝都必將變成資本主義強國。

這種推論其實並不僅僅是一種空想。因為清朝乾隆時期,逃亡海外的華人創建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就是一個佐證。蘭芳共和國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之間存在於南洋婆羅洲(現稱加里曼丹島)上的海外華人所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亞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國。這個國家創建後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直到19世紀末才因國小力弱而被荷蘭殖民者所滅。

假如明朝沒遭遇入侵和內亂,會不會發展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以小及大,如果明朝沒有內亂,不是被文明程度低下的遊牧民族——滿洲人所滅。那麼,這個龐大的古老帝國轉變成共和國或君主立憲制國家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一旦轉變成功,中國必將憑藉豐富的資源和龐大的經濟體量打造出一支強大的近代化軍隊雄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