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蜀派傳曲之《秋水》小記

第一次彈《秋水》的時候,我才13歲,才考完10級,聽到一位師姐吵嚷著要老師教她這首曲子,便興致遂來。這是我第一次主動向老師要曲子彈,也是第一次發現自己與琴曲似乎架起了一種橋樑,一種超乎於考級和師長督促的自己想走的路。儘管和滾拂輒承的《流水》名字相似,但《秋水》彷彿更加地清新雋永,像秋葉遙掛樹梢朝迎著微風那樣的清爽姿態。懷著一顆隨水飄蕩的秋葉之心,我開始了自己的探秋之路。


彈蜀派傳曲之《秋水》小記


據說《秋水》取自《莊子》篇名,借莊周迷夢蝴蝶的典故,表現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飄逸虛渺的音韻,給人以灑脫塵滓之感。於此,我不由地想起了最愛的那首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表現為當時對感情的迷惘和後來的追溯。其實於秋,我也是有一種追溯之情的。原來最愛的詩和琴曲都可以有相交的地方,音樂和詩有時真是相知相通啊。

將手放在琴上,古琴最讓人驚訝和讚歎的地方在於它不是隻注重音樂的旋律,更是在於單個音節的表現效果。同樣的兩個音節,放在曲頭和曲末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為環境不一樣,表現出的效果和感覺就不一樣。不要以為一首曲子就是短短的幾個音,其中的蜿蜒曲折多了去了。何況《秋水》是首大師彈都要8分鐘的中長曲,要想將其中的精華抽絲剝繭的一一呈現談何容易。

原以為這首曲子和其他曲子一樣,練順指法不會是件困難的事,誰想知其中對右手“跪指”的要求出其地高,感覺像是在做手部的瑜伽梳理。為了能讓大指將最後那個音符鼓弄出來,我不得不用盡力氣壓住無名指的指甲蓋,真是把手弄得青疼。最後可能就有一絲若有若無的聲音在耳邊盤旋半刻,整個節奏也就被這特別的聲音帶得讓聽者“咯噔”一下。閒暇時,聽聽老師對《秋水》的處理,那麼流暢,那麼輕鬆,彷彿音符自然而然就從指尖蹦出一樣,全然不費絲毫力氣。想著老師的手怎麼可能那麼靈巧纖細的穿梭於琴絃之間,而沒有什麼羈絆。後來才覺得是自己想多了吧。老師之所以是老師,定不是勝在手上,不然就沒有學琴的必要了,其中枉費的心思和耐力可想而知。


彈蜀派傳曲之《秋水》小記


因為始終念想著其中的神韻,儘管再難也費心去練。稍熟悉了幾回罷,便開始揣摩起這曲子其中的感情。開始是一片沉寂,隱隱有秋水之聲,而後,秋風捲落葉,帶來一襲婆娑……..最後歸於秋水沉跡,秋色盎然,萬物在秋風中舒展,沒有了春季的繽紛、夏季的繁忙、冬季的蕭條,就是一派秋色,一抹清灰般素雅淡然。

這首蜀派古曲雖然並不激昂,但其卻有種醇和中正之美,彈時需要長久的勁力和耐力,可謂空淨醇澈,彷彿道心。正如一首詩言:勸君樂時聽秋水,得意忘形,自在逍遙;勸君哀時聽秋水,長歌當哭。


彈蜀派傳曲之《秋水》小記


可能每人的理解不同,但是秋天給我的感覺確是不同於一般的季節。她送走了夏日的最後半點輝煌,轉承一派蕭然落寞的冬季,因此它總給我種很委婉、不能向世人訴之苦楚的感覺。或許她有豐收的喜悅,但身在成都城市中的我總看到的是一片灰白的天,寥寥幾行秋風、樹枝上掛著的漸行漸少的秋葉,蜿蜒而開的菊花,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許秋就是充盈著那一絲清透雋永、逸瀟世外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