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東晉時期,玄言詩佔據了詩壇的統治地位,詩歌創作進入衰落時期。到了東晉末期,出現了傑出的詩人陶淵明,才使詩壇的風氣為之一變。陶淵明以他富於現實內容和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我國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陶淵明(365——427),字元亮,晚年改名潛。他出身士族,曾祖陶侃做過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都做過官。陶淵明出生以後,家境就衰落了。他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希望通過仕途實現“

大濟蒼生”、建功立業的“猛志”,29歲那年走進官場,做了江州祭酒的小官,由於當時門閥制度盛行,官場黑暗,官卑職小的陶淵明得不到社會的重視,抱負無法施展。他的思想很矛盾,10多 年裡時而出仕,時而歸隱。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陶淵明雕像

41歲 那年他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後不久,郡裡派督郵代表太守到縣裡督察,縣吏讓陶淵明束帶迎接,以示恭敬。陶淵明忍受不了官場的束縛,感嘆道:“我豈能為鬥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蕭統《陶淵明傳》)當天便交出官印,辭職回家了。辭官以後,他寫了一篇有名的《歸去來辭》,決心和黑暗的官場訣別。從此,直到63歲去逝,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梁蕭統為其編集8卷,北齊人增為10卷,後人編有《陶淵明集》或《靖節先生集》。陶淵明的一生分為讀書、入仕、歸隱三個階段,而歸隱是其一生的重要轉折點。陶淵明歸隱後,特別是歸隱後期,由於生活境遇的變化,他親自參加了勞動,與農民及下層文人有了較廣泛。的接觸。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這一方面使他衝破了剝削階級鄙視勞動、鄙視勞動人民的偏見,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勞動的價值,並在與農民共同勞動中建立了真摯的情誼;另一方面也使他有可能瞭解農民的思想和:願望,因而寫出了讚美田園風光、讚美農村純樸勞動生活的優秀詩篇,成為我國田園詩派的創始人,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陶淵明的詩歌現存120餘首,其中最為人們所傳誦的大多是他歸隱以後所寫的歌唱農村景色和村居生活的作品;而《歸園田居》5首又是他最傑出的代表作,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從官場回到田園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對於這些詩歌的評價如何,往往影響到對陶淵明的總評價。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總的來說,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一是寫其對村居純樸生活的熱愛和對汙濁社會現實的憎惡。如《歸園田居》寫其歸隱之後的生活與心境。他把自己擺脫官場的羈絆,喻作鳥兒歸林,魚兒躍淵;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以及遠村炊煙、雞鳴狗吠,都充滿純樸自然的情趣,都富有詩情畫意。在這裡,他與農民“披草共來往”,彼此“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建立了純真、樸實的情誼。這種生活情景,便與黑暗、醜惡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二是寫其在“躬耕”中獲得純真的勞動意趣,以及同情農民、尊重勞動的感情。如《庚戍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於下瀵田舍獲)》、《歸園田居》之三、《懷古田舍》等。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他認識到勞動的價值:“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在勞動中體驗到“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的艱辛,從而體會到“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產生了對農民的同情。三是寫與下層文人與農民的交往,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如《移居》三首、《飲酒》之九、《歸園田居》之二等。四是寫其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及不辭艱辛、堅持到底的頑強態度。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寫其晚年飢寒交迫的生活,《飲酒》之九寫其堅持躬耕、不違歸隱初志的決絕態度等。五是寫其身居田園、心志難平的憤慨。如《雜詩》、《擬古》、《詠荊軻》《讀山海經》、《詠貧士》等,一方面詠歎自己要求建功立業與抱負不得施展的情懷,另一方面借古喻今,通過對古代人物的熱烈讚美或對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抒發自己的滿腔憤懣。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還有少數值得重視的反映農村荒涼、破落的篇章。如《還舊居》和《歸園田居》之四,都相當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田舍近墟、人煙稀少的農村荒涼景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兵荒馬亂的東晉末年廣大農村蕭條凋弊的社會現實。另外,便是詩人在歸隱晚期思想感情發生重大變化之後所寫的著名的《桃花園詩》,標誌著詩人思想發展的高度。這首詩和“記”提出了一個和平安定、無壓迫無剝削的桃源社會理想,以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這一理想是詩人田園生活的結晶,是他對現實社會提出的抗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及受壓迫地位的願望。在1500多年以前,陶淵明就能描畫出沒有剝削的人類生活如此美好的圖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特別可貴的是,陶淵明想的不是個人安樂的小天地,而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這同當時許多文人追求個人逸樂的神仙世界之類的理想相比,真不知要高尚多少,這也正是陶淵明的偉大之處。總之,陶淵明田園詩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比較複雜,有的詩篇還往往雜有作者安貧樂道、遁世自慰的消極思想。但他著意描寫農村生活的面貌,或抒發自己村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都是表明自己對醜惡汙濁現實的憎惡,他筆下農村恬淡、純樸的風貌,與當時動亂、擾攘的社會現實形成顯明的對比,農民純真的感情,也愈形上層社會的角逐、傾軋的醜惡。因此,他對村居田園生活的謳歌,正是對醜惡現實的批判和否定。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同時,從詩人自身的艱辛,也可以從間接看到當時農民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陶淵明的田園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詩人多取一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物為題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語言,寫出真摯的感情和深遠的意境,形成一種平淡自然、樸素淳厚的獨特風格,表面看去似乎並無出奇之處,但細細讀來卻詩意盎然、耐人尋味。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等,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都樸實得象口語一樣。至於《讀山海經》、《詠荊軻》等“金剛怒目”式的詩作,則表現出了另一種平淡當中又覺豪放有力的風格,顯示了他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的多樣性。

陶淵明獨具風格的詩篇,使東晉詩壇重新放射出奇光異彩

陶淵明在當時不大為人重視,因為他的社會地位不高,特別是在那個形式主義詩風佔統治地位的時代,他的樸素自然的詩風自然很難為時人所賞識。有名的文學評論著作《文心雕龍》根本就沒有提到它;《詩品》也只是把他列為“中品”。但是歷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官,到唐代以後,他的影響就越來越深了。他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千古傳為佳話。他的優秀詩篇影響著歷代詩人。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等,對陶淵明的詩都給予了崇高的評價,並從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直到晚清詩人黃遵憲,還以陶淵明的詩句“結廬在人境”的詩意,把自己的詩集取名為《人境廬詩草》。這些都可以看出陶淵明和他的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影響。當然,陶淵明詩中那種樂天知命、遁世自慰的消極思想,對後世也有不好影響。

我是“愛麗麗看看你”,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