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3)

2020年04月07日 星期二

农历庚子年【鼠年】三月十五


《论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3)

【原文之三】

解逐之法,缘古逐疫之礼也。昔颛顼氏有子三人,生而皆亡,一居江水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欧隅之间主疫病人。故岁终事毕,驱逐疫鬼,因以送陈、迎新、内吉也。世相仿效,故有解除。夫逐疫之法,亦礼之失也。行尧、舜之德,天下太平,百灾消灭,虽不逐疫,疫鬼不往。行桀、纣之行,海内扰乱,百祸并起,虽日逐疫,疫鬼犹来。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周之季世,信鬼修祀,以求福助。愚主心惑,不顾自行,功犹不立,治犹不定,故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国期有远近,人命有长短。如祭祀可以得福,解除可以去凶,则王者可竭天下之财,以兴延期之祀,富家翁妪可求解除之福,以取逾世之寿。案天下人民,夭寿贵贱,皆有禄命,操行吉凶,皆有衰盛。祭祀不为福,福不由祭祀。世信鬼神,故好祭祀,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祭祀,厚事鬼神之道也,犹无吉福之验,况盛力用威,驱逐鬼神,其何利哉!

《论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3)


《论衡》第二十五卷│解除篇第七十五(3)

【拙解】

解除驱逐之法,源自古代驱逐疫鬼之仪。昔时颛顼氏有三个儿,生下来就都死了,一个居住长江成为虐鬼,一个居住若水成为魍魉,一个居住屋室角落之间专门以疫病害人。所以到了年终岁尾诸事完毕,人们便驱逐疫鬼,并借以送旧、迎新、纳吉。世人相互仿效,故而有了解除之法。驱逐疫鬼之法,也是礼仪之失。效行尧、舜之德政,则天下太平,各种灾祸尽可消灭,即使不驱逐疫鬼,疫鬼也不会出来害人。仿效桀、纣之恶行,海内纷乱,诸祸并起,即使每日驱逐疫鬼,疫鬼仍会出来害人。衰败之世人们偏好迷信鬼神,愚昧之人常好求福。周朝末年,迷信鬼神常举祭祀,以祈求福助。愚昧之君心迷神惑,不顾治国却妄自行祭,功业既未成,治国仍不稳定,故而治国在人而不在鬼,在德而不在祀。国家存在之期有远有近,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如果祭祀可以得福,解除可以去凶,那么君王可以尽用天下之财,为国之长久而举祭祀,富人家中的老翁老妪可以祈求解除之福,以获得长于世人的寿命。查验天下世人,短命长寿富贵贫贱,皆有各自注定的命,操行的吉凶,皆各有盛衰。祭祀不会得福,福不会由祭祀而来。世人迷信鬼神,故而喜好祭祀,祭祀并无鬼神,故而通事理之人不会行祭祀。祭祀,是厚礼侍奉鬼神之道,尚且没有吉祥福瑞之验,何况奋力逞威,驱逐鬼神,这种做法能有何益处!

【小议】

针对鬼神,既有设坛供牲、极尽敬奉之礼的祭祀,亦有“盛力用威,驱逐鬼神”的解除之举,莫非是人的思维出现了混乱而无所适从?虽然古人普遍认为鬼神确实存在,但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鬼神可以洞察人间的一切,是不可冒犯的,触犯禁忌便是对鬼神的大不敬,将会受到鬼神的惩罚,如果诚心敬鬼神,则会得到鬼护神佑而获福报。也有人认为少福多祸是因有鬼神在作祟,故而需要解除之举,驱逐鬼神。以人之力,可驱鬼神否?古时不乏曾经创下盖世伟业的帝王,他们何曾不想功业永存、朝代永续?以帝王之力,尚不能“解除去凶”以“兴延期之祀”,世间凡众,焉能驱逐鬼神求得“解除之福”?鬼神本不存,“愚人好求福”。善言鬼神者,欺人为谋生。人间诸事,“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此言不虚!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