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 形意拳創始人答:一對多咋辦?---《倚山武論》壓軸之問答

心意形意創始人姬龍峰之譜---《倚山武論》,拳論部分除了與之前公開的各家譜有相同處外,更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部分拳論:與大多公開的不盡相同,顯得極為珍貴。對具體技術習練細節的對比、比較、校正也有著異乎尋常的價值。值得專心玩味。

拳論部分,一問一答,貫穿始終。與其他古譜一樣,文字並不太多,但詭異的是,有人在介紹、註解此部分時,從當中某處就下一定語,認為:“問答到此便結束了,後面是譜論”。造成這個錯誤論斷的原因,暫不得而知。

心意 形意拳創始人答:一對多咋辦?---《倚山武論》壓軸之問答

《倚山武論》(崔虎剛註釋出版)

其實,《倚山武論》拳論部分,最後一自然段,也是拳學問答。其內容很接地氣,也是從學者,包括至今日的學習者,也大多會在學習之餘,特別感興趣,常常問老師的問題:被人圍攻時,一對多時,怎麼辦呢?初讀譜至此時,不由得大吃一驚:讓人感慨萬千,人性,其實古今差別並不是太大,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共性的思維、共性的好奇心上,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失、歲月的演變與發生特別大的改變!雖然四百年已過!從古至今、初學時亙古不變的都會問及此。

姬龍峰祖師之答,也極為高超,讓人拍案叫絕!充分體現了有德有才的大儒素質:所答語言回覆了學生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升華,讓所答之論斷,不侷限於學生所提問題。以此為契機,抓住此興趣點,讓從學者明白更多的拳學道理,而不露說教灌輸的痕跡。這種循循善誘的答問方式,有幸聆聽才學兼備的德高望重者的教導時,常常會如此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原文是這樣的:

心意 形意拳創始人答:一對多咋辦?---《倚山武論》壓軸之問答

《倚山武論》最後一個問答

《倚山武論》答一對多的辦法

何曰謨曰:前邊是窟阱,後邊火燒身。此言何謂也?答曰:蓋言前邊人執刀,後面人拿槍,頃刻間即關生死。曰為人奈何?曰不懼不忙,前用燕子取水,後用斬手炮拳,一氣貫住,以勇當先。或加左右夾攻,連裹帶踐,十字急橫,前後梢拳。何言五擗拳,五裹拳?均為此偹,須應留心。

1、此處出現火燒身:前邊是窟阱,後邊火燒身。為對仗之句,意思明確,是指遇人圍攻、情況萬分緊急時。後來的譜中有:遇敵猶如火燒身,其意似有變。姬祖在回答時,把學生問的問題,從另一角度再敘述一遍,極為高明,有助於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和把握:大概是指問的是,前邊人執刀,後面人用槍,即關生死之時,應該怎麼處理?

2、策略是不懼不忙,冷靜應對,具體的方法是:前用燕子取水,後用斬手炮拳。此處前用燕子取水的理解,與此意之解完全相同的民國六年(1917年)出版的《心一拳術》,[作者:雙鶴繫心意拳馬建章弟子-李泰慧],書中對燕子取水的含意有極為詳細的詮釋,而且還用生活中勞動現象作為例子進行說明,正好註解了姬祖的具體應對方法中,前用燕子取水是指什麼意思,兩譜一起研讀,相映成趣,互相佐證,便能準確把握這個含義。其意是指前擊用輕、靈、巧,一擊即退,為虛,但並非是假,因為又有極大的殺傷力。

《心一拳術》中描述此段,極為精彩,有理、有類比、有實戰的具體交手過程描述講解。

燕有取水之利

熟看燕頡頏蜻蜓點水,時四月,隴頭上觀農插秧針,取水之式,手法出入迅速,點若彈擊,練習形勢,研究其理,而心領神會,斯得之矣。火燒身、驚魚抖手法、丟插等力,與起如箭、落如弓,追風趕月不放鬆,搶急如飛箭者,其法其意,皆同吾拳,何取乎燕? 綠其緣,楊春水時,臨波款款輕飛,隨點隨起,不即不離,毫無痕跡可尋,其所重者,輕而妙、捷而利之謂也。前湘省有崔文玉者,拳術亦甚著名,求教於吾師。因較手勢,崔欲先上,彼師施展身勢、運動手法,幾如生龍活虎,崔視之,無絲毫破綻,竟不敢進。又欲師先上(向來吾師發虎聲最雄,大能震數里。年八十有二,在普庵寺動拳發喊,鐘磬皆鳴),師即大吼,隨聲而上,以手點其胸,崔倒退數十步外,起而請曰:“吾被擊退,究不知何以倒者,敢請再領教可也?”,吾師複用風吹大樹百枝搖之手法擊之,崔復應手倒於矮凳上。崔起,再拜受教。停數日,方辭去。師始用以擊崔者,即燕取水之點法也。嘗聞師言:“與敵相角,須有重輕,若敵甚無禮,必傷其要害”者,則用動法,動則如雷霆震撼,有排山倒海之勢,使敵遭之,立成碎粉。若求教,而相試者,則用柔法,柔則身輕如風,往來若飛,猶畫家輕描淡寫、筆鋒著紙全不費力,但使敵倒退十數步外,毫無痛苦之狀耳。此在平日練習時,須深明動靜剛柔之理、開合縮長之法、進退左右之勢。由規矩而造純熟,由純熟而臻神化,然此非苦心孤詣,深造之以恆者,不能望其肩背也已。[摘自《心一拳術》]

3、前用燕子取水,後用斬手炮拳。此處前輕而後重,看似擊前,實為後面重擊之過渡,有策略和技巧上的含義,充分體現了姬祖在《倚山武論》中對實戰的總的原則的歸納:兵行詭道,兵戰殺氣,無不取勝。在槍法中,一槍對九槍之訓練法, 與此高度類似,一槍對九槍的槍林,非硬進直上對攻,更是用到戰略戰術 ,充分利用視覺的盲點、大腦思維習慣的慣性特點。

4、姬祖在回答完學生的問題後,又加以拓展昇華:或加左右夾攻,連裹帶踐,十字急橫,前後梢拳。其他與此類似的左右夾攻時,用什麼方法去應對。連裹帶踐之法,與前面第一個問答相呼應。即是後世汗牛充棟的鑽裹踐、所謂的老三拳的方法,其實在姬祖的《倚山武論》中講的很清楚了,不同的是,姬祖之釋,具體、清晰,讀懂之後又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實在讓後世故意或是隻能將之闡述得玄之玄者汗顏。【姬祖作為心意形意創始人,其所著譜《倚山武論》一個特點:沒有後世人講拳那麼複雜 ,那麼玄虛難懂】

此最後的問答,文字少,信息量卻很宏大。此僅略作分析分享,旨在拋磚引玉,以望更多有識之士予以闡釋,以充分發掘姬祖本人拳譜的重大價值。(文:羅斌)

【特別鳴謝:順慶內家拳唐昶、雙鶴繫心意拳胡聖奎】

心意 形意拳創始人答:一對多咋辦?---《倚山武論》壓軸之問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