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文|未來

《驢得水》是周申、劉露編劇導演的喜劇電影,由任素汐、大力、劉帥良等主演,於2016年10月2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

它是第3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 (2016)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在2017年12月2日第十四屆廣州大學生電影節上,當選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電影。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該片改編自周申、劉露的同名話劇作品,講述了民國時期一所偏遠學校中,教師們為了掩蓋將一頭驢虛報成老師冒領薪水的事實,在特派員第一次視察時不惜找銅匠頂替(以張一曼老師的睡服為代價);在特派員第二次視察時迫不得已又找銅匠來演戲(以張一曼的人格受辱、直至發瘋自殺為代價)。而張一曼老師的同事們:校長、裴魁山老師、周鐵男老師,在慶祝劫後餘生、三民小學越辦越好的時候,唯獨忘了張一曼老師。

雖是喜劇,卻讓人感覺更像個悲劇,劇中最為單純善良的張一曼老師最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性命,這讓該電影極其具有諷刺意味。

而該影片採用怪誕的現實主義手法引領我們關注普通人的生活,黑色幽默的敘事技巧直至人性的惡;導演將話劇搬到熒幕更是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覺盛宴,也努力保持了原有的基調超越了世俗偏見;劇情一波三折,人性惡的衝突,表達了導演對人性惡的憎惡,你的善良必須帶有鋒芒。

價值一:怪誕的現實主義指引我們關注普通人生活、黑色幽默諷刺了人性的惡

第一、荒誕的現實主義引人去關注普通人的生活

驢得水就是“呂老師”的替身:劇情開始,驢棚失火,引出驢得水就是頭驢得事實。而這頭驢卻很重要,因為它不但要負責給學校的老師學生們供水,更重要的就是“呂得水”老師的替身。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正是因為有了“呂得水”老師莫須有式的存在,才為校長、裴魁山老師、周鐵男老師、張一曼老師賺了外快,讓他們有工資以外的小金庫。

而這個情況一直延續了很多年,教育部給學校發了很多年工資,都沒有發現校長虛報了老師名額。

起死回生的騙局:後來有美國人羅斯想支持中國教育,在去三民小學視察的時候,假裝不幸死去的“呂得水”老師本來已經病故,就等著美國人祭奠。然而在金錢和利益的誘惑面前,又主動起死回生,卻成功的騙了一個慈善家。

這些情節設計荒誕離奇,會讓人產生疏離感,感覺周圍很難發生這種事情,然而這種疏離感,又引導著觀眾去關注普通人的生活,通過誇張的手法帶你去尋找真相。

第二、黑色幽默諷刺了人性的惡

劇中,為了考一考銅匠偽裝的“呂得水”這個英語老師的英語水平,特派員選擇了現場聽課,這是不錯的方法。

然而當銅匠開始講特派員聽不懂的“英語”(家鄉話),張一曼一本正經的“翻譯”(念著手中的書)時,這位做在臺下的特派員卻拍手叫好。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這位自稱是英國留學回來的特派員,狠狠的用自己無知的反應打了自己的臉,卻不知道其他人都在心裡暗自慶幸:又矇混過關了。

教委派來的特派員,本該是個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可是他除了身份是對的,其他方面竟然連一個銅匠都不如;銅匠用自己一晚上就掌握的三句半英語,順利的取得了特派員的信任和器重,這是多麼可笑。

這讓緊張籌備了一晚上,又提心吊膽的老師們頓時鬆了口氣。原來都是虛驚一場,原來我們的騙局還可以繼續,原來特派員器重“呂得水”老師,又是我們繼續賺錢的好機會了。

黑色幽默的運用,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它將人們的無知、貪婪無限放大,讓我們再哈哈大笑中,體會到人性的扭曲。

為人之師,應該有更高層次的修養,可是三民小學的老師們,卻與市井小民毫無區別,導演通過荒誕、黑色幽默的敘述手法,讓我們在看清人性衝突的時候,體會到了人性的惡。

價值二、強化視覺感受,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視覺盛宴,採用原班人馬,保持原有基調、超越了世俗偏見

第一、強化視覺感受,增加立體代入感

偏僻的村莊、綠色的田野、孤獨的鈴鐺、蜿蜒的小路、空蕩蕩的學校,這一切把我們引入了一個鮮活的偏僻農村小學。這裡有明媚的太陽,這裡有個思想前衛的女老師。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相機鏡頭的特寫

鏡頭語言的引入是話劇表演所不能企及的,影片開頭,就是綠色的田野,安靜且美麗,全景鏡頭立馬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偏僻的農村;在拍鈴鐺的時候,有很明顯的特寫鏡頭,多麼老舊的鈴鐺啊,一如這裡的人們,雖然有著老師的身份,但是思想卻如這鈴鐺般守舊:他們依然市井小民、依然沒有開化。

光線的明暗也是別有用心,每次特派員吃晚飯都是在晚上,預示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當他們拿到了“呂得水”老師的工資,在那個夜裡翩翩起舞的時候,燈光是暖黃色,代表了此刻人們的心情是愉悅的,對人物情感有明顯的烘托作用。

豐富的視覺感受,將我們帶入新的世界,影片通過鏡頭給我們交代了故事的鮮活背景,又用光線暗示了故事發展趨勢,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讓我們體會到不言而喻的弦外之音。

第二、採用原班人馬,保持原有基調、超越了世俗偏見

話劇轉入舞臺劇,為了保持原有的基調,導演大膽啟用原班人馬。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主要敘述演員在臺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同樣的話劇,效果主要取決於演員的舞臺張力。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是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同樣的電影,效果主要取決於導演的水平。

環境的變化對演員來說是很大的轉變,而電影的訴求,對導演有著更大的挑戰。而且他們沒有帥哥,沒有靚女,沒有明星,他們只是普通人。

電影就是要超越世俗偏見,用一幫普通人,演繹一幫普通人的生活,讓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拉近我們與現實的距離,能夠看見它帶給我們關乎人性的諷刺。

價值三、人性的衝突,寄託了導演對人性惡的憎惡

“講個笑話,你可別哭。”這是即將於10月28日上映的、開心麻花第二部大銀幕作品《驢得水》的slogan。

劇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人物性格衝突,到頭來發現一群教書育人的老師,空有學識,也根本不配為人師表,而看似放蕩的張一曼老師,卻是最善良的那個。

第一、裴魁山因愛生恨,眼裡只有錢

裴魁山愛張一曼,既有浪漫情懷,也有美好的期許。可當他知道張一曼“睡服”銅匠後,他的恨是咬牙切齒的。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張一曼你就是個臭婊子,你原來在城裡乾的那些事別以為我不知道啊,你也好意思挑三揀四啊,你配嗎?你有什麼資格去挑別人,別人跟你睡那是給你臉,你連婊子都不如。”——《驢得水》

你很難想象,一個曾經說眼裡只有你的男人,一個向你求過婚的男人,一個早早籌謀了和你美好未來的男人,一轉眼會變得如此自私、如此冷漠。

如果說這是被拒絕後的惱羞成怒;是金錢利益的驅使下的喪心病狂,那也很難讓人接受。

第二、銅匠“覺醒”後讓人害怕

曾經他灰頭土臉,幹著底層骯髒不堪的活計,維持著生活艱辛的樣子。

曾經他幹完活,手都不洗,臉上只能分辨的出眼睛和嘴,拿著白麵饅頭就狼吞虎嚥。

後來,他油頭粉面,滿嘴都是普通話,在被張一曼詆譭以後,開始了喪心病狂的報復。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我要你們開除她”、“那就罵他,罵到我滿意為止”,這些都不夠,直到校長剪了張一曼最心愛的頭髮才肯罷休。

而張一曼老師除了追求性自由,在那個年代,我看不出來她有什麼不對;在利益面前,平時看似深情的裴魁山還有如此自私、冷酷的一面,眼裡只有錢,最終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憎的可憐的小人;銅匠知道張一曼並不愛自己的時候,公然選擇了報復回去,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真到了殺人不用刀的地步。

這些人物性格的轉變著實讓人吃驚,我們還沒從特派員又要來的消息中緩過神來,卻看著他們因為可能的利益變得面目猙獰,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張一曼她那麼善良,她不應該被如此對待,笑著笑著,我們哭了。

《驢得水》:從電影藝術手法解析該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導演就是要通過人性衝突製造大的反差,讓我們把喜劇看成了悲劇,電影的荒誕事實和矛盾衝突,讓人性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讓我們明白烈日灼灼,人性可畏。

這在最後:而這,也是導演想通過電影帶給我們反思,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面對利益,人性的惡可能會被低估,你永遠不知道一個人在利益面前會有怎樣的舉動;永遠不要讓自己的善良成為別人施惡的藉口。

你的善良必帶有鋒芒,這樣,才不至於連丁點自我保護能力都沒有,成為眾人欺負的對象,成為利益鬥爭中犧牲的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