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之戰”——基礎屬性人群和定向人群之戰。


“薅羊毛之戰”——基礎屬性人群和定向人群之戰。

【寫在前面】最近市面上盛傳基礎屬性人群薅定向人群的羊毛,也有說定向人群再薅基礎屬性人群的羊毛,各自的說法咋一聽都很有道理。定向人群薅基礎屬性人群羊毛的一派大體利用是,經過所有人群投放表現最好的就是定向人群--智能拉新人群,智能拉新人群其中就包含自己店鋪和單品的基礎屬性人群,直接開定向人群不就行了,為什麼還浪費資源去在定向人群上下功夫。基礎屬性人群薅定向人群羊毛的一派大概理由是基礎屬性人群通過有效點擊形成店鋪定向人群,開定向人群其實就是在基礎屬性人群形成的定向人群上溢價。

上述這些觀點是根本還沒有真正明白人群問題,還有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沒有考慮“場景”。再說爭論這些沒意義你只要知道基礎屬性人群優化定向人群就行了。精準放大人群一定要有基礎屬性人群把控方向做定海神針。

正文

註解:定向人群只針對一個方向,具體是什麼方向是消費者身上的標籤在指引。消費者身上的標籤由真實購物意圖驅動下的消費者電子行為軌跡、行為途徑、收藏、加購、轉化等行為點擊的量的積累形成的。

購物意圖是跟著市場需求變動的,從而標籤也是流動的,定向人群的精準度確切地說應該有近期和實時的訪客屬性影響比較大,特別是智能拉新。

誰薅誰的羊毛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礎屬性人群和定向人群之間的配合應用如何服務於人群精準度和流量的精準放大。

基礎屬性人群是流量之源,怎麼服務於你的定向人群和服務於你的精準人群標籤就在於測試的方式和組合方式。

直通車修正標籤混亂的問題核心就是基礎屬性人群和直通車關鍵詞的購物意圖的相關性。

解決好這兩方面的問題基本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人群過濾問題。

標籤的展現範圍和方向問題。

這裡談一個公式:時間折扣33%,人群溢價200%

很多同學在別的地方學習過,在以往線下課也講過這個公式

有的說這個很有用,有的說這個就是坑爹的,其實沒有方法的好壞。

只有認知的不同

針對標籤亂的要過濾修正標籤的店鋪或找不到自己和核心基礎人群的新品。

前期我是建議用這個黃金公式去過濾第一波人群,最起碼 新品期第一週你要用的,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過濾基礎屬性人群。

物極必反,事物都有兩方面,有好處也有壞處。

不好的方面就是時間折扣33%*關鍵詞出價,買到的展現量就鎖死了,前期數據很好,後面越開越死。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想一下沒有人群影響的時候的直通車的出價公式

時間折扣*關鍵詞=實際買展現的價格

現在是時間折扣*關鍵詞*人群溢價=實際買展現的價格

再去看一下直通車的扣費公式:實際扣費=下一名的出價*下一名的質量得分/您的質量得分+0.01

不要理解太複雜,從這個扣費公式模式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直通車是一個排名競價的工具,一個關鍵詞對應一個出價和點擊反饋根本上還是沒有變的,只是現在加上了基礎屬性人群標籤。

那麼理解這句話的方向就是:時間折扣*關鍵詞=實際買展現的價格,買的是所有人群的展現,也可以說不分人群都展現。

現在是時間折扣*關鍵詞*人群溢價=實際買展現的價格。買的是你想要人群標籤的展現量。

也就是說你的實際關鍵詞出價不是說你不開的人群就不給展現,而是你開的人群溢價高偏向這個人群標籤展現而已。

那麼時間折扣33%,人群溢價200%的好處就是儘可能買溢價高的人群展現。

時間折扣33%*關鍵詞出價這部分相當於廣泛展現量 以最低的價格買最少的量。

只要掛靠人群標籤,展現範圍就被圈定了天花板。後期流量就會被壓制住。

直通車吃搜索的情況。

一開定向人群基礎屬性人群就開不出去的情況。

都是受制於標籤鎖定展現範圍。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一個認知和把控的問題,懂得聚焦更懂得拆分強調的就是這個問題。

如果精準放大展現,這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法集中形式。

但是歸納基本就這幾種:

第一種 前期借用公式低出價高溢價過濾人群。 然後再高出價低溢價放開展現。

第二種:聚焦核心精準標籤再去豐富更多精準標籤擴大展現範圍 。

第三種:人群定向的前提下 再去找關鍵詞和圖片的機會,擴展詞系方向和找圖片點擊率的機會。

其實不管哪種解決的就是想精準放大的問題。這個就看個人的把控能力。

標籤疊加玩法4.0的設計底層邏輯及計劃的佈局,已經優化了這些點和考慮了各個場景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大家要多看幾遍,才能體會其中的奧秘。

基礎屬性人群測試的精髓。

人群組合方式才是基礎屬性人群測試的精髓。

方法眾說紛紜,我提倡的是差別化開車,每個類目差異化對待。

測試組合和方式:一般都是圍繞“性別+年齡+消費層次” 這個方面組合。

有同學說:“這些都是表現效果最差的人群沒必要測試”,不用去開。

為什麼差?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吧?

首先:因類目而已,但是表現差,無非就幾種原因。

一:此類目下這種組合方式競爭激烈,大家都這樣測試沒差異性。

二:有些類目對價格不敏感,消費者身上的消費層次層次標籤相對其他基礎屬性標籤具有流動性, 消費層次流動就測試不準就會差。

針對這種月均消費額度流動性比較強的類目就不適合圍繞“性別+年齡+消費層次” 測試,如果要測試我建議用:“性別+年齡+類目筆單價”。

搞清楚原因就要針對性對待也就是我提倡的差別化開車測試。

其實出現這種問題的同學,根本就沒有想明白一個問題。

就是直通車其實只在測試一個組合核心,其他組合方式都是圍繞這個組合核心進行細分確認判斷人群標籤細化。

這個組合核心就是“性別+年齡”

標籤疊加最固定的一個標籤組合。

性別+年齡+月均消費額度

性別+年齡+類目筆單價

性別+年齡+用戶常駐城市級別

性別+年齡+職業

性別+年齡+婚戀階段

性別+年齡+是否有房

核心都是再測試“性別+年齡”進行更細分的拆分,細分的方式不同效果不同。有的類目適合消費層次這種標籤細分,有的可能就是城市級別或職業。

有同學說五級人群就是把核心性別年齡多次細分而已。比如:性別+年齡+類目筆單價+職業+常駐城市級別。

類目不同差異化測試,別測試了一下消費層次這個層面就放棄了。說我們類目人群標籤不強,效果差。有可能是你的組合方式不對而已。

又有同學說我的類目不分男女,就算真的不分。組合的方式也是在這幾種方式的減法,根本是沒有變化的。

標籤真正疊加的固定標籤就是性別+年齡,其他標籤都是相對流動且每個類目有差異。

這也是價值的所在。

組合的的方式不同、性質不同、價值不同 都說了N遍,但是就是有些同學理解不到精髓,不是三三組合就是 性別+年齡+消費層次。

而是所有的三三組合都是在細分拆分 性別+年齡。

為什麼一定要在基礎屬性人群上下功夫 例如一個場景 A同學說自己標籤錯亂了 , 只針對性別+年齡 或者其他二二組合方式進行拉新 。沒有對消費能力這個進行拆分確認。以至於來的人消費能力匹配不上。很多同學會遇到這個問題。

遇到這個問題: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確 性別+年齡後 想針對 類目筆單價做高消費人群測試洗標。先從類目比單價開始進行洗標 確認核心類目筆單價後聚焦再進行性別+年齡+類目筆單價+職業四四組合組合方式或者年齡+類目筆單價的二二組合方式以及年齡+類目筆+職業三三組合進行拉新, 先把方向拉回來再想著放大的事情。

再回到:時間折扣33% 和人群溢價200% 這個公式。

如果想一直放大精準展現就要不斷的針對點擊反饋好的關鍵詞不斷的提高出價。

提高關鍵詞出價,是不是又懵逼了。

直通車要開好不是就講究個ppc低進行託價嗎。

慢慢思考,你會想明白的。

所有問題都要以當時的“場景”來給解決方案。

不是你的慣性思維。

放大展現還有另一個思路就是開一段時間,人群沒問題後就時間折扣100% 人群溢價100% 開始放大 。

千萬別說誰對誰錯,沒有對錯。

只有認知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

只要能解決問題的都是好思路 。

人群是一個標籤集合是一個佔比問題 。 只要精準就可以加進來聚焦的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針對性別年齡聚焦, 一種就是真正表現測試好的所有基礎人群標籤。 是個大雜燴但是都很精準留下的也叫聚焦。兩種聚焦方式會引起完全不一樣性質的流量爆發。

“薅羊毛之戰”——基礎屬性人群和定向人群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