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下午表现很棒,一下都没找你”,看到幼儿园老师发来的,描述孩子今天入园表现的信息,身为老母亲的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视频里的小朋友撒着欢跑着笑着,我知道帮助孩子“爱上幼儿园”,这件事情我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回望这个过程,心情就像过山车,只想扶额长叹:这一点也不简单。今天静下心来,把这个分离过程觉得有用处的地方做个梳理,分享给“同战壕”的妈妈们,让这一场孩子走向独立的分离,可以更平稳的度过。看过很多育儿大号的分享,我觉得想让孩子“爱上幼儿园”,比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打好和老师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一、孩子走向独立的基础是什么?

我曾经在学习母婴依恋的课程时,听授课老师介绍了儿童治疗师玛格丽特.马勒在做婴儿观察时的发现:

“16月-24月,孩子自己玩,要找到妈妈,重复再趋近,心理上远一些时,会回来再确认一次。

24-36个月,如果妈妈尊重孩子自己探索的需要,孩子就会在心中内化一个“积极的妈妈”。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怎么理解这个观察结论呢?我们回想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场景,有很多孩子在玩耍时,会隔一会就跑到妈妈面前求关注:喊一下妈妈,看一眼,摸一摸,这时候如果妈妈是面带笑容的给孩子回应,也摸一摸、抱一抱孩子,孩子又会很安心的继续玩耍。反之就会停止玩耍,开始焦急哭闹找妈妈。

我们把孩子自己玩耍称为“探索行为”,把孩子要找到妈妈这种寻求依恋的行为称为“亲附行为”。探索、依附、依附满足、再探索,直到实现身体和心理的真正独立,这就是孩子“重复再趋近”的独立过程。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孩子这些“重复再趋近”的行为,意义是什么?

孩子需要确认“自己没有被抛弃”,这种信任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写道:

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的来源,安全感吸收的越多,孩子越容易分离。

“安全感吸收的越多,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

作为家长的我们,希望孩子可以爱上幼儿园,总是会习惯性跟孩子强调幼儿园有多少好玩的玩具,有多少有趣的同学可以做游戏,有多么和蔼可亲的老师可以照顾他们,却忽略了打开孩子拥抱更广阔世界的心门。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都集中在自己“被抛弃的”焦虑中,就算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强烈的哭闹,也很难有真正有效的探索行为。

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探索力量,才是孩子爱上幼儿园的基础。


二、家长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信任感?

1、对孩子情绪化

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好是有条件的,需要自己心情好、孩子表现好,合自己的心意,才会对孩子和颜悦色。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把妈妈的态度不好,都归结于是自己的不好,他会疑惑“妈妈生气是不是要抛弃我”。这会让孩子非常关注妈妈对他的态度,好奇心和探索能力转移到对父母的察言观色上,对妈妈和新环境的信任感也会下降。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对于大部分的妈妈而言,做到情绪稳定都是一个挑战。我也会因为生活琐事,阶段性的情绪失控。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玩闹、调皮的容忍度高很多,情绪低谷的时候,对孩子的吵闹很容易失去耐心。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神化”,有时候因为自己情绪原因训斥孩子后,我会尽快冷静下来给孩子道歉,不是他不够好,是妈妈今天心情不好。

在这一点上,我给自己找的平衡点,就是多给自己建立一些支持点和关注点,情绪低谷的时候及时觉察,调节。情绪管理,我觉得是一项终身修行。

2、对学校不放心

9月3日,杭州有位妈妈在开学之际,提出要实时看幼儿园监控,被园方婉言拒绝。这件事情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一部分网友觉得现在幼儿园虐童案时有发生,家长想实时看监控的心情可以理解;另一部分网友觉得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出问题了,可以要求查看监控,但实时查看监控,未免侵犯师生隐私,对园方太缺乏信任。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热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引爆了家长对幼儿园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尽快适应、喜欢幼儿园,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不能及时察觉,又对幼儿园心存警惕。家长这种高度敏感的神经紧绷着,无疑也会让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无法建立信任感。

对于这一点,我践行的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及时验证”

“疑人不用”。起初,我给孩子在一所知名度高、硬件设施也很完备的幼儿园试读。隔天我带着报名材料,准备给孩子正式办理入学的时候,正赶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出早操。走进办公室才发现,有一个孩子窝在沙发上,哭的撕心裂肺。给我办理入学的老师对我说:孩子刚入园都有这个过程,但全程都没有和孩子说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任何缓和哭泣孩子的举动。这让我对这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极大的不解,也无法放心把孩子交给这样靠冷落孩子,让孩子被动屈从来立规矩的老师。所以我早上办理的报名,中午就办理了退学。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用人不疑”带孩子去幼儿园试读的时候,我会观察我在旁边时,老师对其他孩子的态度,真正眼里有孩子、心上有孩子的老师,是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的。我给孩子最后报名的是,无论是幼儿园的氛围、还是老师和我的交流,还有老师面对起冲突的孩子的处理,都是温和协商的,我问自己,我愿意去相信的这位老师和这所幼儿园吗?答案是肯定的。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及时验证” 信任是基础,不代表盲目。刚开始两天,孩子的表现还没有特别难舍难离,但第三天、第四天的时候,对幼儿园就出现了明显的抵触情绪。为了排除不必要的担忧,我在孩子睡前,关上灯以后,跟孩子玩“故事填空”的游戏。

分享一下我那天晚上和孩子的沟通实录:

“有一天,小熊妈妈送小熊宝贝去幼儿园,小熊宝贝到幼儿园跟妈妈说了再见以后,有没有哭呀?”“哭了。”

“小熊宝贝哭的时候,小熊宝贝的老师做了什么呀?”

“抱着小熊宝贝,说妈妈买菜……”“后来呢?”

“妈妈出现了、小熊宝贝好开心。”

通过象征故事,让孩子去填空的方法,帮助我了解很多我想知道的信息。我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给“小熊宝贝的老师”添加很多肯定和对“小熊宝贝”积极的预期。

3、接送时不淡定

有的家长送孩子进幼儿园,离开的时候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担心和焦虑都挂在脸上,总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就会受苦受难一般的,流露出同情和心疼,甚至趴窗户、趴门缝偷偷观察,还有的家长送过孩子后自己悄悄抹眼泪。 那接孩子的时候呢?家长们的致命三连问常常上演,“在幼儿园开不开心?老师对你好不好?同学有没有欺负你?”这些都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常常可以最精准的传达家长的焦虑。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坑,连育儿明星夫妻的邓超都踩过,还被孙俪拍照发微博吐槽:“怎样克服分离焦虑,小的有进步,大的还要学习。”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我们知道孩子是对情绪情感天生敏感的,看到家长这个状态后,孩子会怎样理解自己的处境呢?不出意外都会像家长预设的一般,觉得自己如坠深渊,然后开始哭闹挣扎抗议,隔天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往往也会哭的更厉害。

虽然我也会舍不得,也会看着老师发来的视频哭的稀里哗啦(老母亲的心情,我以为我不会哭,还是没控制住、手动捂脸),但是我会一遍又一遍在心里告诉我自己,他在幼儿园会比和我在家更开心,他会的。语气欢快的跟他说再见,如果他有迟疑,再陪他一会,等他找到自己想玩的项目,再跟他说再见(缓冲软着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接他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一般什么都不问,就张开怀抱,让他趴在自己的肩膀上,摸着他的后脑勺告诉他:妈妈好想你呀。这时候他就会笑意盈盈的,得意的告诉我今天又有了什么“创举”。


三、怎样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

说起来,这个过程中,最让我受益的,还是3个老生常谈、但贵在坚持的小事:

1、说到做到,常做预案

从孩子出生起,我会经常自言自语跟他陈述,现在在做什么、准备做些什么;

两周岁以后,孩子会讲一些简单的字词后,我经常会给他两个简单明确的选项供他选择:喜欢穿红色的短袖还是蓝色的短袖,中午是想吃面条还是想吃饺子,也会尊重他的选择去落实。

两周半以后,会更多的跟他协商、为即将要做的事情做“预案”。比如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就会跟他商量下午想去哪里玩;晚上睡觉的时候,会跟孩子说,明天要做哪些事情;坐车出远门的时候,会跟孩子介绍,先坐大巴车、到托马斯的家坐高铁动车,然后坐出租车就可以见到姐姐。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时间概念是很抽象的,至少他现在能够理解“即将要做的事情、是会发生的”

为了给孩子入园做准备,我和孩子做了无数次关于人际冲突处理、幼儿园生活的预案。在入园的前天晚上,我就在跟孩子介绍第二天的事情:“睡醒后我们到幼儿园……”我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和孩子做了一遍场景预想演练。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重点是

“你玩一会游戏、吃一点水果、再玩一会游戏,

妈妈就会准时来接你。

有了这个确定感做基础,我第一天送孩子上学时,他很顺利的跟我挥手说再见,

因为他相信,我会和以往一样,说到做到。

2、尊重协商,明确理由

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前,我和孩子之间出现分歧最多的场景,是在买玩具的问题上。在他挑选到喜欢的玩具时,我会大概率满足他,也会有一些意外。比如玩具价格超出预算、太复杂不适合他现在玩,或者是早上已经买过玩具,晚上还要买的时候。

玩具超出预算的情况,我会跟他说,这个玩具需要妈妈再存一段时间钱,才能够带回家;

太复杂的玩具,我会跟他说,这个玩具需要你长到像哥哥那么大的时候才能玩;

买的太频繁的时候,我会跟他说,今天买玩具的名额已经用了,我们需要下次才能买。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每一次我都会在具体理由前,强调一句话:

妈妈爱你,妈妈知道你希望……,

你没有错,妈妈也希望你开心,只是……

在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带哪些东西去幼儿园这些问题上,

我会充分尊重他的自由意志,并尽可能的满足。

对暂时做不到的,我也会跟孩子明确原因。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我很少跟孩子说“不可以”,

通常都会跟孩子说“需要……,才可以”。

尊重孩子的主体感,让他有一定的掌控感,在这个基础上

再给出具体的理由,孩子对父母的提议会更愿意相信和接受。

3、树立权威,温和坚持

坚持:对不当、不安全的举动坚决制止,

温和:制止时、不讽刺、不指桑骂槐、不带个人情绪

权威:对确定要做的事情,可协商的范围没有做不做,只有怎样做。

如果说对孩子需求的满足是情感滋养的必备氧气,那划定行为底线、温和坚持,就是孩子可以站稳站实的土壤,这两者还真分不清孰轻孰重。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是哭着来着这个世界的。剪断脐带是分离,戒掉母乳是分离,步入幼儿园也是分离,每一步分离孩子都会哭,哭过之后就是成长,都是自然的过程。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入园时孩子成长独立的必经一步,只有树立权威,让孩子也明白,他哭可以表达难过,是可以哭的,但不会改变还要上幼儿园的既定事实。这件事没有不去这个选项,但是他有笑着入园和哭着入园两种选择,有为自己情绪负责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我和孩子的约定是:

想妈妈的时候,如果想哭,可以等到妈妈来接时,在妈妈的怀里哭。

让孩子确定,妈妈不会骗他,会说到做到准时来接他。

让孩子知道,不管妈妈在不在旁边,妈妈都依然爱他;

让孩子明白,哭闹没用,但可以选择到妈妈怀里再哭。

看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我终于可以笑着唠唠“爱上幼儿园”这件事了

关于让孩子“爱上幼儿园”这件事,我问过很多中班和大班的孩子,还没有说不喜欢幼儿园的。树立好孩子对我们家长的信任感和安全动感,是我最坚定的、会有帮助的事情。

正如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言:

“一个母亲必须给予孩子信赖的最初经验,然后将这种友善扩展开,

设法扩展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联系,并教导他和环境中的其他人平等合作。”

所以,家长只要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探索,

让孩子回望时有足够的信任感,

爱上幼儿园,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