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刻骨铭心

图/网络

《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刻骨铭心

《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电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95年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遇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在经历了短暂的浪漫后,弗朗西斯卡因不愿舍弃家庭而与罗伯特痛苦地分手。但是对他的爱恋却萦绕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美化了婚外情的电影。这部电影曾在美国掀起了离婚狂潮。很多人羡慕弗朗西斯卡能够遇到“真命天子”,却又慨叹于她太懦弱,不敢大胆地追爱。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当我们跳脱出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观,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弗朗西斯卡当初选择了私奔,那她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刻骨铭心

一、多少婚姻,疲于琐碎的柴米油盐

女主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有着意式的浪漫多情的血统,年轻时遇到了美国大兵迈克尔,怀着对世界另一端的憧憬,她嫁给了迈克尔,并跟随他来到了美国的依阿华小镇。

这本来是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但当迈入婚姻之后,弗朗西斯卡逐渐变为家庭主妇,每天关心的只有天气、蔬菜粮食的价格,伺候一家四口的饮食起居。她的热情,在柴米油盐中逐渐耗尽,而她整个人也逐渐变得麻木无趣。

她原本是位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美好的体验和憧憬,但为了照顾孩子,加之丈夫不愿让她去工作,她也只能将自己困囿于家庭中。

当弗朗西斯卡第一次邀请摄影师罗伯特到自己家,当谈起丈夫迈克尔时,她说:

“迈克尔有很多优点,他工作很勤奋,体贴,诚实,温柔,是个好父亲。

这儿很好,很宁静,人们也好……但是,这儿没有少女时代,我所梦想的。”

当罗伯特问她结婚多久了,她恍惚了好一阵,然后云淡风轻地吐着烟雾:“好久了”。仿佛她已经逐渐习惯了婚后平淡的生活,早已丧失了享受爱情的姿态,婚姻的浪漫在她的生活中也逐渐消失殆尽。

这同样也反映了婚姻中大多数女性的现状。很多女人都是为了家庭而失去自我而压抑着,慢慢地,就会对自己的婚姻产生反感的情绪。

反倒是,那些没有成为家庭琐事的爱情更会让人恋恋不舍。浪漫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才是减淡一段爱情的本质原因。因为现实总会打破恋爱时期的种种美好幻想。但这样的生活却是无法避免的,无论弗朗西斯卡最终与谁在一起,她都要面对现实中一地鸡毛的生活。

《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刻骨铭心

二、因为一时的心动而匆忙抉择,那么很大可能会上演一场悲剧

作家冯唐曾说过:

“婚姻是反人性的,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一些经济法律责任的一种制度。爱情跟婚姻相反,它是人性极其绚烂,极其闪烁的部分,但它只是一段时间,不可能一直持续,否则人就烧没了。而且,爱情本身带有很多的盲目性,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

我们且不说罗伯特是不是个多情的“浪子”,尽管导演并不想表现这一点,结尾罗伯特在雨中徘徊的情节很容易为他树立多情专一的好男人形象,但他作为一个离过婚的摄影师,去过世界的大多地方,与家人聚少离多,就像漂泊不定的“浮萍”一般,自由且无依无靠。

而恰恰又是这种漂泊自在的劲儿,深深地吸引着为家庭所困的弗朗西斯卡。

像在影片开始,弗朗西斯卡坐在罗伯特的车里为他指路,两人开始闲聊,当罗伯特提起自己曾坐火车途径弗朗西斯卡的故乡——意大利的巴利镇,并因为景色迷人而中途下车并居住了几天。弗朗西斯卡彻底被这个骨子里自由浪漫的男人吸引住了。

当你困囿于昼夜厨房与爱,突然有人出现要带你去看山川湖海的话,很难不会心动。而罗伯特的出现使弗朗西斯卡看到了生命的种种可能,爱情的产生,也大多都发于这种新奇感和刺激感。

但这种新奇感和刺激感,就一定是真爱吗?况且,他们只相处四天,弗朗西斯卡所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罗伯特?

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早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过:

“关于‘真爱’,人们存在很大的误解,最常见的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真爱,其实坠入情网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罢了。”

爱是不断拓宽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可能无需气力。当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美好时光归于结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灭,而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

当罗伯特想让弗朗西斯卡抛弃家庭跟他一起走,弗朗西斯卡清楚地知道她的责任,“不论我们走的多远,我都还会牵挂着这里,分分秒秒都无法释怀。我会开始怪你的爱伤了我,那时,这美丽的4天,会变得龌龊,完全是场错误。”

我不由得想起了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她们的经历何其相似。都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想要厮守终生的人。安娜天真浪漫地想把自己全部献身于爱情,可男人要比女人理智得多。沃伦斯基尽管爱安娜,但安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情感的不对等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最终导致了安娜的自杀。

短暂的诗意很容易给人带来错觉。庆幸的是女主弗朗西斯卡足够理智地选择守住家庭。细想,如果当初的弗朗西斯卡选择抛弃家庭与仅相识四天罗伯特私奔,她也许会面临另一份一地鸡毛的生活。

风花雪月只是点缀,柴米油盐才是刚需,当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碰撞后,她内心的愧疚感终究会消解这段婚外情,那时候的弗朗西斯卡,又会不会步入安娜·卡列尼娜的后尘?


《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刻骨铭心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耿耿于怀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弗朗斯西卡和罗伯特的爱情也因为家庭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牵绊,显得更加虐心、动人,更加令彼此魂牵梦萦。爱情一旦在浓烈的时候戛然而止,那些美好的片段就会不断在他们脑海中徘徊、定格。

然而现实却是: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得到了也不过尔尔。当初徐志摩疯狂追求林徽因,在他心里,林徽因是才貌双全的女神,各方面堪称完美。但林徽因理智地看到:徐志摩的诗人特质使他沉溺于理想主义中,他所爱上的,也不过是他幻想出来的完美的林徽因。而不是那个有着小缺点的真实的自己。

如果当初林徽因选择徐志摩,过了爱情的保鲜期之后,生活照样会归于平淡。那时徐志摩会不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懊悔失望?林徽因高瞻远瞩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拒绝了他。

“得不到”的人往往比“已得到”的人更具吸引力,因为他(她)给你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为没有真正进入彼此的生活,对方在你眼中永远是完美无缺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心目中最美好的那个他(她),永远是已经错过了的人。——那些年错过的初恋,懵懵懂懂的暗恋对象,在最美好的时候分开的人……朦胧的事物会自带滤镜和美感,但当真正靠近,现实却往往会打破这美好的想象。

因此,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想,如果当初弗朗西斯卡选择放弃了相守近二十年的家庭,义无反顾地和只认识了四天的罗伯特私奔,那么在未来,她在很大程度上会后悔于自己当初的选择。

不仅仅后半生会受道德的谴责,更是因为:爱情会欺骗她,但真实的生活不会,尽管身边换了个貌似更浪漫、更理解自己的人,但同样的现实生活还会重蹈覆辙。

有些爱不是流于表面的。就像弗朗西斯卡和丈夫迈克尔。尽管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的新鲜感,但对于彼此的依赖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爱并不轰轰烈烈,而是如泉水一般细水长流,在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真正智慧的女人,就是要分清心动与爱的区别,避免在感情生活中走向一条让自己后悔的不归路。

《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刻骨铭心

《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最令人刻骨铭心

曼之恒,文学研究生。喜欢文学,旅行,音乐和舞蹈,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双重人格,用文艺的观点,看世俗的纷繁,愿与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