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看待格律詩,你就不會說古人出律了

詩經與楚辭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最早的兩部詩歌集,創作時期都在先秦,之後成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也有詩經體與楚辭體(騷體)的說法。

相比之下,詩經相對遵守形體規範,而楚辭則較少拘束,從手法上來說,詩經偏於情景交映、婉轉表達、比喻描寫等,而楚辭的想象力相對更加豐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發強烈的感情。《詩經》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樂的內容被分為風、雅、頌三種類型,其常見的創作手法又有賦、比、興三種。《楚辭》中的著名作者則有屈原和宋玉。

《詩經》的代表作是國風一類,而《楚辭》的代表作則是《離騷》,所以後世常用“風騷”指代所有的詩歌。

歷史地看待格律詩,你就不會說古人出律了

◆清·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樂府詩

樂府詩盛行於漢朝,歷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樂府的特點是配樂,所以現在留存下來樂府詩其實都是原來的歌詞,其體例更多是根據樂曲的需要。較著名的樂府詩有《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以樂府曲名創作,如李白的《關山月》、王昌齡的《塞上曲》等。

但是隨著樂曲古譜的逐漸散失,古樂府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不過以歌配詞的做法仍然廣泛流傳,成為了之後的詞。由於樂府的影響力,後代也有將詞稱為樂府的情況,比如蘇軾的著名詞集就稱為《東坡樂府》。

古體詩

古體詩原指唐朝以前不配樂的詩,與近體詩相對,加上樂府詩三者成為狹義上的中國古詩中的三大類別。近體詩成形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喜歡使用古體創作,這些詩作也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與遵守格律的近體詩相區別。

這時,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等。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平仄、對仗,押韻較自由。

◆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吳偉業的《圓圓曲》。

近體詩

近體詩是南北朝時期出現、至唐朝而成熟的詩體,其特點是講究格律,即規範詩作包括字數、平仄、用韻、對仗的四方面因素。近體詩只允許五種類型,即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排律。

歷史地看待格律詩,你就不會說古人出律了

詞的出現與樂府息息相關,隨著後者樂曲的逐漸散失,詞逐漸成為配樂的詩體的主流,取代了樂府。兩者間的區別首先是樂府遠早於詞;其次是樂府曲名、詞牌名的不同;再次則是早期很多詞牌的出現是為了配合原有的詩作,與樂府先有曲後有文字相反。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配樂而作,所以必須符合選定樂曲的格式、特點,作者並不能隨意更改、創作新的樂府或詞牌。

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歷史地看待格律詩,你就不會說古人出律了

賦上承《楚辭》,最盛行於漢朝。它與詩、詞最大的區別是不講究簡練,也沒有字數、長短等的限制。賦詞藻華麗,描寫奢華,對於作者和讀者的文學修養要求極高,而且賦仍然非常講究用韻的細節,到唐朝甚至短暫出現過所謂的律賦。正是由於其強調格式形式,與駢文一樣,到了唐宋時期被古文運動所反對,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也有一部分賦吸取了散文的特點,被稱為文賦,雖然仍然有用韻、對仗等古賦、俳賦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對寬鬆,對於作者的限制較少。

駢文

駢文是另一種韻文的體裁,初期主要強調對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漢賦的特點,更開始注重用韻,體例越來越拘束,常常成為只有表面錦繡而無實質內容的作品。到了古文運動之後,逐漸失去影響力。

歷史地看待格律詩,你就不會說古人出律了

元曲是古代詩歌中最晚出現的形態,雖然其中仍然有用韻等成分,並且配樂,但是其中元雜劇的成就更加遠遠超過了散曲,實際上已經向敘述獨立的故事等實際作用發展,逐漸脫離了韻文的範疇。元曲對明清的小說和各流派的民間藝術、戲曲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後話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隨著文學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大一統時代都有其代表文學。

漢字是多義的,所以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語境其內涵和外延也會有所差別。

新文體往往產生在舊文體的基礎之上,並且此後交織發展。當兩者或兩者以上文體存在某種共同點需要被反覆提起時,就會產生新的概念共同體。

對歷史上的主要文體要辯證地、歷史地去看待,才能準確理解。

今天,初學者往往被詩壇“老司機”批評“不符格律”。其實,從詩歌整個的發展流程看,格律可有可無,可寬可嚴。那麼,新人不自覺地給出了什麼錯誤信號,一上手便被加以苛刻的格律要求呢?我們下節課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