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不知道这个英语学习奥秘,所以只有20%的人站在了塔尖

文 | 杨大宝

之前发布了

开始有了一大批小伙伴私信我,不是求雅思,托福备考战略,就是考研英语复习方法,甚至还有高考英语学习方法…

所以我把写过的英语文章理了理,发现真是好啊,一看都是私家干货,不馋一点儿水分。

但是方法可以有千万种,我的方法对一部分人可能很管用,而对另一部分人,可能是无效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跪求你们!认真看今天这篇文章!

我将为大家带来英语学习百种方法背后的一个原理,你可以理解为「方法之源」,或「学好一门外语的奥秘」。

我一直在研究语言学理论和认知科学的相关文献,相信从科学的角度阐述如何学好英语,会是更多人受益的大法则。

80%的人不知道这个英语学习奥秘,所以只有20%的人站在了塔尖

01 我们费劲巴力学英语,到底要干嘛?

以前的文里,我写过一个把英语「装」好的文哥,还有印象吗?

此人自称英语学渣,雅思7次险过,却在陌生的欧洲街头,操着一口流利的伦敦腔,四处问路,带着我们游遍了当地美景。

然而问他秘诀,竟然得到「学会几个常用表达,装装英语好的样子,时间一久,不就真好了嘛!」

这类回答… 也是蛮跌眼镜的,我深有体会,还煞有介事的写了篇文章歌颂了这「装X」大法。

然后坚信:自信+模仿,是讲好英语的不二法门。

某种程度上看,这个野路子真的有理有据:

我身边,太多人,说的一口流利英语,却考不过雅思托福;

留学归国,在外企干着年薪百万的工作,依然搞不懂语法结构的也大有人在;

我也干过拿着虚拟语气的语法,刨根问底我的老外同学到底怎么用才最自然的事儿(当然他们对这个「中国制造」的名词表现得一脸懵逼)

英语水平和英语考试成绩,大概从最开始,就不能划等号。

80%的人不知道这个英语学习奥秘,所以只有20%的人站在了塔尖

这并不是说,你从小对着单词和课文,又是听写又是背诵的方法完全错误。相反,这些是我们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最要做好的事。

但是,到了成人阶段,你能够做到流利听说,无障碍看剧,交流吗?

大多数人都不能。

甚至,如果不去报名一个雅思考试,压根不会再碰英语。

说来说去,还是源头的问题:

学语言,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一直不停地为了应试才去学英语,那么,你永远不会从「背单词—学语法—做阅读—写作文」的笼子里跳出来,永远不会像文哥一样在异国的街头,如同一个native speaker那样讲话问路。

应试教育体制的流程把学习英语的套路框死了,中国学生永远停留在啃单词,抱着语法书问老师的阶段。

所有语言学习的目的,都是沟通和使用!这是最最最基本和必要的条件!

在这个条件下,考试应当是衍生和附属。

02「习得」英语,不要「学习」英语!

既然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目的都是要拿来运用。

我们就不得不了解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一个观点:「习得与学习的区别假说」

先来看理论:「语言的学习」:泛指对语言形式的学习,通过知道规则,把握规律来学习语言知识;「语言的习得」:自然而然掌握语言的过程,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才能产生习得。

说人话:

像中学时代那样背单词,背语法,做阅读,写作文,就是纯粹的「语言学习」。

你需要根据一系列语法规则来造句子,分析语段,写出语法正确,表达通畅的作文,最后去考试。

这些办法不能说是毫无根据:

克拉申认为,所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初级阶段,都要通过大量获取信息,了解新的语言结构。

然而,脱离了初级阶段后,「习得」就占领高地。

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我们依赖「习得」获得进步的成分会逐渐加大。

也就是说,当你脱离了考试,「语言学习」就不适用了。

习得要求你真的学会用这门语言,能说会道,能打能拼,而不是孩子气的——只停留在背背单词,掌握语法规则,提高考试分数的层面。

80%的人不知道这个英语学习奥秘,所以只有20%的人站在了塔尖

打个比方吧:

我曾经有位同事,汽车工程师,在我们那块儿算是佼佼者。她厉害到了什么程度呢?所有的汽车零件,闭着眼都能摸着猜出来是啥,准确说出哪块在哪儿。

唯独有个大大的遗憾:不!会!开!汽车!

纳尼?汽车工程师不会开车? 别忙着惊讶,这种事非常多,就像指挥者自己不会吹拉弹唱一样。

只对汽车零件和乐理知识掌握的分毫不差,和真正上手一门技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就是你为什么一直背单词,学语法,分析长难句,写作文,取得了很高的分数,却也做不到在欧洲街头飙着英语,玩转欧洲四国。

要是再拿着以考试为目标的方法来「学习」英语,根本不会有任何进步。

脱离了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的是「语言习得」。

03 如何做到「习得」英语

既然确定了用「习得」代替「学习」的英语学习方案,就有必要讲讲如何操作。

这个过程就像你小时候学习走路一样,在妈妈的臂弯里,听着「左,右,左,右…」的口令,一步步迈开你的左脚和右脚。 那当你真的学会走路之后,这些「左,右」口令就不会再伴随你了。

走路,成为了最自然的行为,是你下意识的本能举动。是你潜意识里发生的行为。

语言的习得,就像是把刻意的「左,右」口令式走路训练法,变成下意识的语言行为。

你能够脱口而出,跟着模仿,重复,成词造句。就是习得了。

80%的人不知道这个英语学习奥秘,所以只有20%的人站在了塔尖

这个过程里,少不了两个东西:

1. 语境;2. 集中于理解的大量训练材料。

语境,就是「习得」滋生的土壤。

想象一下,婴儿时期的咿呀学语,是对母语的习得。这个过程里,少不了父母的「教」和婴儿的「学」,小孩儿在听大人交流的时候,往往就能学会很多大人的口头禅。

这些教授和沟通的过程就是语境,为什么小孩在12岁以前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时期?就是因为小孩儿在大人交流沟通的语境之下,无意识的模仿,重复,不着边际的措辞和发声,促使了大脑中语言区域的发育成熟。

对于我们成年人,在「习得」过程中,必须为自己创造一块语境,就像婴儿学语时,听着大人交流,自己模仿重复一样。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创造什么语境?

日常的交流,沟通语境—— 你可以找搭档,抱团一起说英语,组成个「only English」学习小组,固定用英语讲段子,聊八卦。

(对留学生来讲,融入当地同学群体,上课听讲,小组作业等,都是绝佳语境)

材料中的语境—— 英文报刊,杂志书籍,影音资料等,都是阅读和观赏语境。

我有讲过最爱的电影是《教父》,曾经为了做到无障碍听力,把《教父》的原声录音下载到nano里,一边跑步一边听。

原来这就是一种语境啊!

同样,每天看原文报刊,原著书籍,去字幕刷剧,无形中也会逐步帮你用英语思维来思考。

训练材料?好办,光市面上能买到的备考教材,原著书籍,电子读本,不胜枚举。

难就难在「集中于理解」,和「大量」两个部分。

习得第二语言,仅靠练习和文章远远不够。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会话才能奏效。

在这个阶段,不要死抠着生词和语法不放,而要呈整体地,块状地去理解你的学习材料。

说白了,就是做到能听懂,能看懂,能自己用英语表述出这本书,这个剧讲了什么东西,整块整块去把握主体大意,核心思想。

那何为「大量」?

在语言学界,小于2000小时的输入,都不叫「大量」。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话,阅读,影音资料,听力等内容形式。

不管你用的是什么形式,确保「足量」的输入,才是「习得」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空闲时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有序分割学习内容。

你尽可以重复看自己喜欢的美剧(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一方面制造了一个良好的语境,一方面可以模仿,跟读其中对话,做到去字幕观影,领会剧中内容和英语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输入形式,曾经推过的新概念英语就是绝佳训练材料,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例行总结一下:

成人阶段的英语学习,要逐步从「学习」转向「习得」。

「习得」不仅能帮你轻松应对考试,更能让你玩转英语,流利表达。

迈过考试是基础,走向表达,沟通和使用,才是学英语的终极目的吧!

本文完

还没读爽?下面的文章也值得一读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