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 邓超佳作 清华北大不是结果,只是过程,找到人生目标


银河补习班 邓超佳作 清华北大不是结果,只是过程,找到人生目标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全片给我留下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考上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结果”,是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高考过后,大学就轻松了,结果无数大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不知道读书的意义何在,本该学谋生技能的大学变成了混文凭的四年。这和高考后撕书不是一样对教育的讽刺吗?高中毕业后要把书撕掉,那读书不就是一种负担吗?高考就是读书的最终的目的吗?读书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吗?

主人公观看完航展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立志成为一名飞行员,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个梦想的灯塔,就一直照亮着他夜行的路,在他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知道,自己要为了自己的飞天梦去努力,不会失去方向!

你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或许是一名学生,只想着高考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这无可厚非,当年的我也是这样,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是好好高考就得了,那往往在受挫的时候就没动力继续努力了,本想考个重点大学,到后来觉得其实考个一本也挺好到,最后一本没考上,认为二本也能读大学啊,最后到大学也是浑浑噩噩,不知读书到意义是什么?

或许你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等着大学毕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那你是为了就业而考编还是为了在某个单位才能发挥你到才能而考编呢?这样导致到后果是你不知道你是否喜欢这份工作,结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获取特定的知识更重要

电影中,主人公马飞在98年洪水中被困,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身边可以获取的工具,用门板做成木筏,用晾衣线当绳子,翻箱子找到手电筒照明,找到口哨像外界求救,自制了木筏,逃出了洪水中。制造木筏的方法书本上是不会讲的,但是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变幻莫测的危机困难的时候,我们能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具体的问题。

马飞在成功飞天后,飞船非常不幸地遭到了太空垃圾撞击,导致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马飞想起了当年被困洪水中父亲的教导,善于运用身边的事物,不怕困难,永远去尝试的思想,用自己的胆识,维修好了航天器,成功完成了飞天任务。

学校教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也在不断淘汰,随着AI大数据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工作的职业如翻译、手工劳动者等等都将消亡,机器将取代人类,我们的记忆力比不过机器,但是老师有一种功能是机器永远取代不了的: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未来奋斗的人生方向,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兴趣爱好,这是机器永远取代不了的事情。

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灌输知识,而没有去挖掘学生,内心真正的梦想,所以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关心分数,成为利己主义者,没有梦想、没有胸怀。

学校把优秀毕业生的照片挂在墙上,捧起来供起来,成绩不好的就要开除。更有甚者,现在的学校,高额奖学金邀请状元入读学校,考上清北奖励几十万,这样确实保证了生源,也确保了学校能够有很好的升学率。但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让这些尖子生继续变成尖子生吗?我们往往忽略的是,没有让那些暂时还没有找到学习目标成绩平平的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发掘他的闪光点,培养他成为尖子生,这难道不是教育最大的意义吗?

往往毕业多年后还能回去看望老师的是那些学习一般,经过老师的点拨,改变了人生的孩子。很多一直都是尖子生的学生往往并不会记得当初他的老师对他有多少的恩德,因为他们成绩本来就好,认为考出好成绩是理所应当的。


不足的地方

电影中的教育显得比较完美理想化:

第一,邓超扮演的父亲,鼓励孩子逃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亲可谓极其少见。在电影的最后拿出儿子语文试卷和教委领导理论作文评分标准,主角光环过重

第二,文中的主人公,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却在98年就买了电脑,这对于后来的情节推动并不大

第三,马飞从小就是一个问题孩子,被戏称“缺根弦”,没有了父亲的关爱,马飞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差点被退学。父亲出狱后,和教导主任打赌,要把马飞在一个学期内,从全班倒数第一,培养成为成绩全年级前10的学生。一个全班排名倒数第一的孩子,能够在一个学期跳到全年级前10吗?

第四,教导主任的孩子成了疯子,这段感觉有一点强行加戏

本片全长两个半小时,剧情曲折反转,十分精彩,推荐大家到影院观看!


更多精彩


微博:做特效的张sir

头条:做特效的张sir

抖音:做特效的张si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