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一句“不要紧”,为何胜过千万句“我爱你”?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曾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杨绛的一句“不要紧”,为何胜过千万句“我爱你”?

这都是钱钟书先生对妻子的最高评价和肯定,正应了那句话:我喜欢的样子你都有。娶杨绛为妻,视作他今生最大的福气。

评价诚非过誉。杨绛先生完全受得起。

在《我们仨》里,只属于他们仨的世界,再现平凡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不掺任何的修饰与表演,那么的真,那么的切,那么的感人肺腑。

在这里,杨绛不是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者;也不是被西班牙国王授于“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的《堂吉诃德》翻译者,她只是钱钟书的妻子,钱媛的母亲,仅此而已。

朴素的文字无不彰显出妻子的贤惠、担当、体谅、宽容。面对生活的不顺遂,总是以“不要紧”的姿态来面对,从容自如,不惊不扰。

杨绛的一句“不要紧”,为何胜过千万句“我爱你”?


“不要紧”的背后都是深情的爱

钱钟书先生在生活上的“拙手拙脚”是出了名的,在杨绛生娃住院期间,他是一个人过日子,每每来探望杨绛总会哭着脸说:“墨水打翻了,台灯砸了,门轴坏了。”

杨绛没有半句怨言,总是微笑着安慰道:“不要紧”。这三个字仿佛总有一股魔力让他舒心踏实,因为每次杨绛都会处理地妥妥的。

就连他身上生了个疔,也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在护士的指导下,杨绛学会了热敷,他果真好了,一点疤痕都没有。

他对这三个字的总是深信不疑,或许这是他听过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不要紧”,这一句“不要紧”绝对比千万句“我爱你”更温暖更动听。

若是一个不会包容宽容的女人,或许会呵责你不小心,或许会骂:“不会?难道你不会去学吗?”

但是杨绛没有,她包容丈夫的缺点,从不试图去改变他。这一点也就奠定了他们日后琐碎生活的坚实基石,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闹矛盾。

也许她知道在这世上想改变的事情太少,尤其是对伴侣的改变更难,何不放手,让自己去适应或是改变自己来得容易。

后来相伴的几十年里,真的,杨绛从未拿任何家务事去烦过钟书。这便是杨绛富有智慧地爱。

杨绛的一句“不要紧”,为何胜过千万句“我爱你”?


各持己见,“不要紧”,求同存异便好,尊重彼此也尊重自己。

俗话说的好:牙齿和舌头再好,也有打架的时候。

虽然他们是一对伉俪情深的学者,是志同道合的盟友,但也有存在分歧的时候。

有一次,杨绛和钱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吵了一架。对于平时都是相互谦让的璧人来说,这次吵架应该是记忆深刻。

导火线原来是法文“bon”的读音,杨绛说他的口音带乡音,按照道理说,本国人去学非本国的语言一般都会带有乡音,就连我们南方人说普通话都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更可况是法文。其实乡音不乡音不重要,重要的能听懂就行。

但是,钱老先生不乐意了,说了很多伤情分的话。骂架时谁能理智,杨绛也尽力伤他。

至于什么话杨绛并没有说,作为过来人来说,我想定是不堪入耳的话,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最后请了法国夫人裁决,杨绛正确,虽然她赢了,全然没有赢得开心,反而是无趣。

谁输谁赢,谁又能改变读音的规定?谁也不能。有时夫妻的吵架真的是莫名其妙,正如克里斯多福·孟著的《亲密关系》中提到一对夫妻为了下任美国总统会是谁而争论,其实他们都不投票,而且两人只有一人是美国人,你说奇怪不奇怪?

细想也不奇怪,争论法语读音这事,正好体现他们作为学者的风范,严谨的态度,一字一词都不能马虎。

他们是生活的智者,提出“求同存异”的处理方案来规避争执的再次发生,此后他们遇事都是一起商量,不全依谁,共同出谋划策,如此安好。

尊重彼此正是爱彼此的最佳表现

杨绛的一句“不要紧”,为何胜过千万句“我爱你”?


“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是最长情的告白。

于他们而言: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相互抚慰。

在钱钟书生病期间,杨绛曾说:

“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她对钟书的照顾尽心尽力,无微不至。钱钟书有严重的哮喘病,她戏称“呼啸山庄”,看似诙谐幽默,但实际这声音每天听是非常难受的,扎心的,若在夜晚,注定是个无眠夜。

但是对杨绛来说,若晚上没有听到“呼啸”倒担心起来,吓得她立即跳起来,摸摸钱钟书的手,原来是他困乏极了,这才得以安心。

随后病情加重,“听着丈夫急促的呼啸随时都会停止似的,急得杨绛左眼球的微血管都渗出血来了。”心急如焚谁能知,伤痛流在外面是血,流在心里便成了灰。

他还好捡了一条命,在杨绛的悉心照料下,得到很好恢复。他们依旧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喜欢的事情,如读书、工作、“探险”,于平凡而艰苦的日子里寻找乐趣。

她不在乎他是色盲;不在乎他不会打蝴蝶结;不在乎搬家他仅作个“劳动态度好”的旁观者。这一切她都说“不要紧”,甚至毫无犹豫中断清华学业,甘心做钱钟书背后的女人。

其实杨绛比钱钟书出名要早,1942年冬,杨绛的话剧《称心如意》一炮走红,钱钟书誉妻的三件事其中一件便是:

“话剧在上海上演,一夜成名,可你还是和从前一样,一点也没有变,照旧烧饭洗衣。”

她依然不在乎什么出名不出名,把“钱夫人”这一角色看得比自己的事业还重要,只要守着他,她便安心。钱钟书又何尝不是,风雨兼程皆不怕,唯有你在身边最安心。

杨绛的一句“不要紧”,为何胜过千万句“我爱你”?

他们演绎着围城里的幸福,像阳光和煦,细水潺潺,如一股清流温暖滋养着我们内心,生活化的描写却富有社会化的意义。

如今,在爱情都是“玻璃心”,离婚率也连年攀升的年代,这无疑给我们展现了一场不可多得的真情盛宴。

情能战胜一切,爱能弥补一切,若不能体谅、包容、牺牲与担当,那么“我爱你”就真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