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當聽到禪茶一味,總習慣投以崇敬的眼神,而自己也這麼說時,心裡卻一片空白,有些茫然。這種感覺,不僅僅是一個兩個人有。你呢?不知是否中槍。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禪茶一味,從何說起?

此四字,相傳宋代圓悟克勤禪師贈予日本僧人的墨跡,但現已無實物考證。比較公認的觀點是,源頭,應取自禪宗。來於唐代高僧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公案的說法,也得到更多默許。

雖說源頭不太一致,但實則二禪師思想系一脈相承。從諗屬禪宗六祖慧能所傳之法系。慧能傳南嶽懷讓,懷讓傳馬祖道一,道一傳南泉普願,普願傳趙州從諗。而克勤禪師又是時常研習從諗禪師之法。在其所著《碧巖錄》十卷一百則文字中,涉及顯示“趙州”和“吃茶去”字樣的地方達一百處之多。

以此推論,禪茶一味的思想內涵追溯到禪宗,不會有太多疑議。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先看看這一門派的歷史沿革

禪宗,作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

僧人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他在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皆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再瞭解其思想內涵

禪宗作為佛家裡的一種重要思想流派,因主張修習禪定而得名。宗旨是以參究之法,徹見心性的本源。其蘊含著對本性的關懷,以及由此出發而展開的處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覺觀照、審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現著人類精神澄明高遠的境界。總的來說,“本心”、“迷失”、“開悟”、“境界”是禪宗思想的基本要義。

該門派突出特點是在世俗日常活動中即可修行,不見得要讀經和出家。他們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特別提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要憑藉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隔絕語言文字,規避抽象論證,加強“悟心”,以便達到真正的“悟道”。

他們不特別要求特定的修行環境,而是隨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能在日常的凡塵俗世中有隨時出離的心境。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禪與茶的結緣,離不開其時代背景

在佛教開始盛行的南北朝時期,茶葉已開始進入寺廟,成為日常所需,加入鹽巴、大米、蔥薑蒜等,可充飢,也可作禪房提神物品,對僧人修行起很好的輔助作用。到唐朝,寺院已盛行喝茶,像吃飯一樣平常,是每天必做的事情。

發展到晚唐,特別是趙州和尚在古觀音院(今柏林寺)住下後,吃茶與參禪完成融合,作為參禪的一種方法以契入禪機。

“吃茶去”這三字禪,表達的是一種要把心放在當下的態度,表達的是佛法與禪意要在當下的身體力行中去領悟。佛法不在語言中,它在每時每刻的體驗和感悟中,而吃茶的每一個步驟,品茶時的每一種感覺,都會使人更容易體會到當下的禪意和佛理。

正是因為茶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與禪有諸多的相似和可融合之處。在日常裡,喝茶也需自身的體驗體悟。茶因其靜定和美,可體驗可感悟,亦可走向修行的頂點。故禪與茶結合有偶然,也有必然,相關的公案不少,著名的“吃茶去”公案便是其一。大意是:

一天,有僧人前來禮拜,趙州問其中一位“你到這兒來過嗎?”“來過”。趙州說:“吃茶去。”


又問第二位,回答說:“我還沒來過.”趙州也說:“吃茶去。”


院主就不明白了,問師父,來過的沒來過的,你為什麼都叫他們吃茶去?


趙州禪師仍說:“吃茶去!”

這公案說的是,禪在日常生活之中,禪不是學來的,是悟出來的,挑水砍柴,吃飯喝茶,無不有禪機。 

禪與茶的相融,到宋代更甚。克勤禪師的禪法是以趙州禪師“平常心即道”為載體,把趙州茶和趙州禪這二種有別有同、有相無相、不即不離禪趣作為甘露潤心的法門,繼而參悟禪與茶“一切即一”的一味禪法,認識茶和禪的一體性,道出茶和禪乃一味的

“自心即佛”感悟。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禪茶一味,藏何禪機?

以個人淺見,至少應有三個層面的理解:

  • 一是回到日常。通過身心的體驗體悟感受日常的每一個當下;
  • 二是為什麼需回到日常。通過色空兩境的理解了悟,明白回到日常的意義和必要性;
  • 三是如何過好日常。即形成當下某種認知維度裡的合和。

依此思考,此一味可拆解為生命狀態、理解視角和解決辦法,即為三味:日常人間煙火味;看待解釋世界的色空之味;應對解決當下的合和之味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人間煙火味

我們還是繼續看看另外一個公案。

一個未開悟的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我自己是什麼樣子呢?哪個才是我自己呀?”


從諗禪師說:“你喝粥了嗎?”


僧人回答:“我喝完了!”


從諗禪師說:“喝完粥了,那麼洗碗去吧!洗了碗就能找到自己了!”

這公案其實還是告訴我們,過好日常,在身體力行中,過好每個日常裡的當下,便是自己

生而為人,其實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平平凡凡,簡簡單單,反反覆覆的生活和勞作之中。佛家,挑水劈柴,吃飯洗碗,掃地誦經;眾生,也免不了吃喝拉撒睡,學習工作生活。這是生命大部分常態。就和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一樣的家常,就是被當作解渴的喝喝。可就是這茶,便是很真很實的茶,也是茶本身。

因此,如何安頓好這些日常時間,是一個極大的智慧,也正是禪茶一味的要義。如果過不好這可能超過80%的日常生命時間,何以談此生的富足與安然自在。日常裡的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每一秒裡的每個剎那,都是實實在在的自己,都是自我的時時呈現。

而能否對日常裡所有呈現的覺知與接納,並始終保持著正向,便是每個有覺知的個體該有的修行。那個剎那,是欣然接納、感恩遇見、正向應對,還是牴觸埋怨、負面抗爭,皆由自己那顆心選擇。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色空之味

人為什麼要回到日常,正是因為世界色相的背後包含空性,而且色空互轉。唯以身心實歷,把住每個當下,方能通達穩定和永恆,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色是真實的存在。有美的,美景、美人、美食、美味、美言、美事、美夢等等。可就是這些美的色相,其內部也同時包含著不美的,無常、短暫、渺小、孤獨等。往往越是美好的東西,同時又是越少越容易消失越不穩定的東西。而恰恰不美的,才是常在的,在生命和自然底層裡存在的。

放眼望去,日常萬事萬物皆如此。

看看自然界。越是高級的狀態,越是不穩定的狀態,越對外界依存度高。比如一個原子,只要一個電子就完成了穩定態,而一個化合物,就要一個立體的結構才能完成穩定態,而人更是,特別是一個基因組合更有靈性的個體,是更敏感的個體,就更不穩定。

在生物世界裡,對世界越麻木的,其生命的狀態就越穩定。人作為更高等的生物,敏感度覺知度越高,這樣的個體就越需要去感悟宇宙之道,既要感知美的,還得感知不美的,才能達到穩定態。特別是要吸納世界的空性,懂得越有就得越空,生命態才能穩定,否則身心很容易偏離世界常態,而出現問題。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茶亦然。那些能入口舒適、四溢芬芳的茶,都需要所有環節的精細呵護和精心製作,是自然與人工所需因素的恰當融合,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的至境,卻也是難得、少有以及極度不穩定的狀態。有時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泡好的茶至少得包含幾個因素:底料的純度,湯水的淨度,香氣滋味的飽滿度(豐富度、持久度及瞬間爆裂度)和個性度。

這些因素之外,還需好水、茶藝師、較厲害的品鑑者,才能最終呈現這些美好的內質。包含越多這些要素的茶,對外界的依存度越高,其穩定性越弱,也自然包含著諸多的不完美的部分。這便是常態。

日常便是穩定,以自己真實的身心體驗體悟感受踐行好每一個當下,便是最大的穩定。宇宙需要這種穩定態,人也是。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合和之味

色空兩境的中間連接點就是當下。其應對的方法就是當下的合和。禪曰當下此心即佛,心外表徵即業,常說三業,就是“身口意”,也即行、言、念,此當下如都能正向,也即正念正言正行,便是當下天時地利人和的合和。如再能瞬間快速形之,就是瞬間轉念、剎那正念,那此心就更加圓滿。

或許,人很難保證時時處於合和之狀態裡,但,如果更多的當下皆為正向,而且能快速變為正向,自然也就更具佛性,當然,便是快速通達禪茶一味之境。

即便是單一的茶修,其實也是要修往這個境界。只是修習的路徑未必一樣。佛家有佛家的修習之法,而茶修則是在技藝、禮儀、茶席空間環境和文化意境修行裡,有別有同。

禪能作為載體,修達人的每個日常當下的穩定態,茶應也可以,其對技藝、禮儀和空間美學的蘊納以及其所負載的傳統文化和當下文化,皆明示著正念正言正行的正向能量,因此也是能修達人的穩定態,能形成當下正向合和的狀態和習慣。

無論禪修、茶修,還是禪茶共修,對每一個修行的個體而言,在日常中體現的,都是一個認知結構不斷升級和認知維度不斷提升的過程。因此,每一次當下裡的合和,都僅僅是那個當下的個體認知維度裡的合和,也是繼續修行的那個個體,下一個當下合和的起點。合和,便是此心,便是當下,便是自己。

禪茶一味是什麼味,咱一起想想

最後總結一下:

唯有在每一個當下的正念正言正行中,了懷空性,並不斷前行,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結構,那個在每個日常裡一路前行的自己,方為禪茶一味所要追尋的味道。當下,此空非無,此正非執。或許便是禪機。

以個人淺見,難以把握如此精深的問題。只是儘自己愚見,力圖打開自我內心的一個小口,讓更強的陽光照見。謹此與茶友共勉。

(在資料梳理上參考諸多材料,因資歷不足,難免總結不到位,望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