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孩子們的智謀,可以救人,可以避險

一、文彥博灌水取球

據《邵氏聞見錄》載:

潞公幼時與群兒擊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大意是:

文彥博小時候與一群兒童玩球,球被踢進了樹洞裡,大家都沒有辦法取出來,文彥博用水把樹洞灌滿,球一會浮上來了。

那時孩子們的智謀,可以救人,可以避險

文彥博灌水取球

一般人是想著去樹洞裡取,文彥博是讓球自己漂出來,體現了一定的逆向思維

二、諸葛恪得驢

《三國志·吳書十九》載:

諸葛恪字元遜,瑾之長子也。恪父瑾面長似驢。一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

大意是:

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諸葛亮的哥哥)的長子。諸葛瑾臉長得有點長,像驢一樣。一天,孫權宴請各位大臣,讓人牽來一頭驢,在驢臉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諸葛子瑜(諸葛謹)。諸葛恪看到父親受辱,連忙跪下說:“請允許我加兩個字。”於是他就在下面加了“之驢”兩個字,意思就變成了諸葛瑾的驢了。在座的人都笑著稱好,於是孫權也高興地把驢賜給了諸葛恪。

那時孩子們的智謀,可以救人,可以避險

孫權把驢賜給小諸葛恪

加了兩個字使父親免於受辱,還得了一頭驢,不折不扣的小神童。

三、曹操巧躲處罰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述是這樣的:

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蕩。

意思是:曹操小時喜歡遊玩打獵、看歌舞,機智多謀。曹操的叔父看到他不務正業,很不高興,經常向曹嵩告狀。曹嵩就責備曹操。

曹操就想了一個辦法,一天看到他叔父來了,就裝作中風倒地,叔父慌忙告訴了曹嵩,曹嵩急忙過來看,發現並沒有什麼問題,於是就問曹操:”你的叔父說你中風了,現在是好了嗎?“曹操回答道:“我本來就沒有這個病啊,因為叔父不待見我,所以他說謊呢。”曹嵩信了曹操的話,以後曹操的叔父再來說曹操的壞話,曹嵩也不信了。

那時孩子們的智謀,可以救人,可以避險

影視劇中曹操形象

我們可以學曹操的機智,不能學他的坑爹、坑叔父,哈哈!

四、曹衝智救庫吏

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齧。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衝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衝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衝對曰:“世俗以為鼠齧衣者,其主不吉。今單衣見齧,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齧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齧,況鞍縣柱乎?”一無所問。衝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凡應罪戳,而為衝微所辯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

以上來自唐代詩人無名氏的作品,大意是:

漢末之時,戰事頻繁,刑法嚴重。一次曹操的一副馬鞍放在馬廄中被老鼠咬壞,管馬房的庫吏害怕曹操怪罪,商量把自己捆綁起來,向曹操自首請罪。但還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責。曹衝知道了這件事,就對他說:“等待三天,然後再去自首。”曹衝於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單衣,像是被老鼠咬壞的一樣,裝出憂愁的樣子,來到曹操面前。曹操看到兒子,就問他有什麼心事。曹衝回答說:“世上的人們都說,誰的衣服讓老鼠咬了,就不吉利。如今單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裡很悲傷。”曹操一聽,笑著安慰他說:“這都是些無稽之談,別再為這事苦惱了。”一會兒,馬房小廝進來向曹操報告馬鞍被老鼠咬壞的事,曹操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就在身邊,尚且被咬壞,何況馬鞍是懸掛在樑柱上的呢?”他絲毫不加追究。還有很多犯下罪過的人,按照刑法應該被處死,都依靠曹衝的辯解得到了寬大處理。曹操把這些事情對大臣們說,表示有意傳位於曹衝。

那時孩子們的智謀,可以救人,可以避險

機智的曹衝

小曹衝能把智謀用在救人上可謂菩薩心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