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降薪50%,普通人還有什麼出路?

微博熱搜“疫情是否會影響大家工資”,網友大吐苦水:

疫情期間降薪50%,普通人還有什麼出路?

在這之前,我還沒意識到復工是件多麼幸運的事。

我最好的大學同窗,1月工資拖到了2月,終於要發的時候,老大通知“你被降薪”了。我另一位知己,往日經常探討個人成長問題,這兩天我才知道,公司一直沒開工,沒工資。

這年頭,忙倒成了好事。

早有牛人大咖們估測,今年將是非常激盪的一年,行業會迅速變革,哪怕是十年老將也會面臨不再被需要的窘境,但也有些人,會突然間迎來自己的職業轉機。

誰是迎來轉機的人呢?

一定是積極主動的人。

我曾聽過一句話,18-25歲也許是一生最難的時候,沒見過什麼風浪,對世界的認知還非常空白。比起資深職場人士的中年危機,職場小白們更缺方向。

疫情期間降薪50%,普通人還有什麼出路?


近期有本新書《一億贊》,裡面聚合了知乎大V們的一些文章,專門為18-25歲的職場年輕人提供了職業規劃的思路,高效工作的方法,以及我們所需要的學習力、自我驅動力。

結合最近的疫情狀況,我覺得這本書有幾個點可以幫助到讀者。

01

如何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大多數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是事實,無謂對錯。

但如果忙忙碌碌一輩子,活到80歲都不知道為啥而活,挺悲哀的。

“自己想要什麼”是個不斷推倒重來、刷新認知的課題。

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你理想的人生狀態是什麼?

想在哪個城市生活,想住什麼樣的房子,家庭、財務、工作、愛人、家人、朋友,愛好等方面,你都可以做一個想象,然後拿紙寫出來,儘可能詳細。

  • 生活有哪些時刻讓你最有成就感?

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也就是高光時刻。你認為某件事是你的高光時刻,它很可能就是你幸福感和價值感來源。

  • 什麼事情讓你自發去做?你做這個事情的感覺是什麼?為什麼是這件事?

你可以積累多幾個問題,會提問題的人往往就是積極主動的人。

有人可能覺得規劃人生太無意義,因為有很多想法做不到,這種思維要調整:

一是信息發達的社會,你完全可以探索自己來到這個世上的意義,別輕易放棄這個權利。

二是你沒搞清楚規劃的意義。規劃是把你的主觀意識具象化,讓你有個強烈的心理暗示。沒法按著規劃走,是執行力方面的課題,不是做規劃有問題。

暢銷書《原則》的作者瑞·利達歐,曾在書中提到一個觀點:

思考你的人生想要什麼,

並讓你的工作成為實現目標的通道。

這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思維。

疫情期間,被降薪、丟工資,確實是件非常難受、甚至氣憤的事情。但你也要明白一件事,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終為始,那麼丟了一個工具,下一步要做的是再找一個工具,不需要針對這件事太過嚷嚷。

當你明白自己的人生想要什麼,你才能清晰意識到:所有工作都是工具,都在助力你往想要的人生前進。

疫情期間降薪50%,普通人還有什麼出路?

02

如何提升自己的行業認知?

不少讀者找我職業諮詢時,我經常聽到的幾個詞就是,“不知道適合什麼”“能做什麼”。

這是行業認知的問題:大多數人對這個社會的分工不明晰,應屆生尤其是,但很多出來工作七八年的人,也不會去了解其他行業做什麼。


行業劃分可簡單分成三個類型:基礎服務型行業、專業服務型行業、新興行業。

基礎服務行業:能源、通信、基建、房地產。這一行業受國家政策影響比較大,有一定的政策壁壘,市場參與者比較少。比如通信行業,三家獨大,沒有民營企業參與,競爭就很少。

專業型服務行業:律師、醫生、諮詢等。職業路徑很明晰,隨著經驗越來越多,成為領域轉接,會越來越值錢。

新興行業不用說,應運而生,不穩定,但天花板較遠,個人空間發展大。

傳統思維是做一行,愛一行,人們習慣在自己的領域悶頭幹事,很少會主動去了解一個行業的運作模式。

這樣最大的問題是:當行業危機出現時,你找不到轉機。

疫情期間降薪50%,普通人還有什麼出路?

此外,還有崗位怎麼細分,什麼類型的崗位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都是需要你主動去總結分析。

如果你此刻在找工作,給你一個落地的建議:

1.列出你想去的公司或者招聘網站上的一些職業描述,至少20家

2.把職業描述列出來,抽出某個崗位需要的能力

3.這些能力要怎麼學,需要多少時間學,你自己做套方案,先把短期的學了,長期的再分到後面的日程上。

無論是校招還是社招,這是一套非常實用的求職邏輯。

就算你近期沒有跳槽想法,以上建議也應當操作。

《一億贊》建議,

“就算近3年沒有跳槽想法,也要每3個月看行業市場,每半年面試幾家公司,來確定自己在市場中的實際價值。”


03

可遷移能力

才是年輕人最好的抗風險資本

談存款,年輕人談不過中年人。

中年人最大的抗風險資本,一定是存款。但年輕人的抗風險資本,是能力。

還是要“可遷移”的能力。

什麼是可遷移能力?書中定義為 —— 工作通用能力。

主要分三種:溝通表達、事件分解、快速學習等能力。

關於溝通表達能力 :你擅長通過書面表達表現自己嗎?你能通過一場演講讓多少人行動起來嘛?你發郵件時有收到多少個回覆?

想鍛鍊這個能力,可以試試在線視頻 —— 看看TED演講的影響力就知道。接下來6個月你大可以實踐下,選擇一個話題,錄製一個低成本視頻,看看結果怎樣,然後再不斷調試。沒什麼比真實觀眾的點贊、留言和分享更能磨練講故事的能力。

書中還有很多這方面的分享,建議自行閱讀。

04

積極主動的人,永遠會把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上。

這話說著簡單,做起來確實不容易。畢竟,很多人連做規劃的意識和動力都沒有。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更不會去看這個世界到底有什麼,更別談知道自己要學習、做什麼。

《一億贊》的作者們告訴我們,一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二是一定要關注行業變化,三是深度修煉可遷移能力。

特殊時期,最適合按著這個邏輯,去規劃一下未來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