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为什么最后没能匡扶蜀汉?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为什么最后没能匡扶蜀汉?

乱世三国,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争霸天下。有曹操,乱世之奸雄;有孙权,勾践之奇英;有刘备,盖高祖之英雄器。他们犹如悬挂在黑夜中的一轮明月,璀璨耀眼。但是,他们终归只是一个人,无论再怎么雄才大略,也必然少不了忠臣谋士的辅佐。于是,在他们身后,又涌现出了一个个经天纬地的奇人猛将。其中最有名的大智者,应非诸葛亮莫属了。

他胸怀大略,腹有良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甚至会发明创造先进的运输器具木牛、流马。可就是这么一个如神般的光辉人物,最后却折损在了司马懿的面前,临死还不忘嘱咐手下,如何部署撤退。真不愧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带着还未完成的大业,带着对后主刘禅的不放心,以及带着对魏延与杨仪不和的忧虑,猝然长逝。

每当想起诸葛亮,他的身影总是那么的伟岸,一个人,默默地撑起了蜀汉的天空。可是在感慨之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我们心目中的神一般存在的诸葛亮,为什么没能一路开挂走向人生巅峰?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为什么最后没能匡扶蜀汉?

一、论谋略:初出茅庐,计定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位置在今天的山东临沂。诸葛亮早年,一直跟随着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因故,诸葛玄去世。诸葛亮由此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号称卧龙。并在此际,诸葛亮结识了博陵崔州平和颍川徐庶。

第一计,刘备三顾茅庐,卧龙计定战略。

当初刘备因官渡之战兵败,转投荆州刘表,屯在新野。适逢荆州名士徐庶投奔,徐庶见刘备胸怀仁义,礼贤下士,心中又思贤若渴,于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在当时,已经是才华横溢,志存高远,并且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故不会轻易择主。所以当诸葛亮得知刘备要过来拜访时,故意两次避而不见,想要试探一下刘备的心胸。最后刘备第三次拜访,才出来相迎。当时刘备也不做作,当即问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平静地看着先主刘备,似乎早料到他会如此。听完刘备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询问,诸葛亮微微一笑,缓缓而答: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今曹操百万之众,不可争锋,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可为援不可图。但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已成帝业……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壹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一番谈吐之下,诸葛亮不愧是满腹经纶。他字字珠玑,有理有据,将当时天下之形式,分析的头头是道。那正在迷茫的刘备,听完诸葛亮这一番慷慨陈词后,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日后成就霸业的希望。于是,刘备欣喜若狂,如获至宝,随即便将诸葛亮奉为座上之宾。

第二计,舌战孙权,赤壁得胜。

在诸葛亮投靠刘备后没多久,曹操便亲率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因寡不敌众,没有办法,最终兵败当阳、长阪。后行至夏口时,诸葛亮临危不乱,分析局势,突然察觉到先主刘备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刻,于是连忙向刘备请命,不顾自身安危,只身一人前往孙权营地,请求救援。

到了孙权营地,诸葛亮思路清晰,口齿伶俐,与座上孙权共同讨论天下局势,权衡彼此利弊,希望达成联盟。可是孙权,在谈判过程中,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咄咄逼人,轻视刘备。并且质问诸葛亮:刘备为何不亲自过来?

诸葛亮不卑不亢,曰:王室之胄,安能为下?最后,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诸葛亮凭借自己对天下局势清晰的认识,最终说服孙权,同意结盟。从此孙权刘备,开始共同抵抗曹操,并与曹操进行了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趁机收复了江南诸郡,诸葛亮也因此,官升至军师中郎将,掌管荆州所属三郡,零陵、桂阳、长沙。调其赋税,以充军事。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算得上是有了立足的根本。从之前寄人篱下,到现在的一番基业,也仅仅是过了两年而已。而这一切的功劳,全靠诸葛亮临危不乱,促成孙刘联盟,扭转了乾坤。

再往后,事情就顺利了。刘备受益州刘璋的邀请,独自入蜀共同对抗张鲁,并任命诸葛亮和关羽,外守荆州。刘备入蜀之后,仁义爱民,礼贤下士,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又全无顾虑,于是经过几年苦心经营,最终打败了张鲁和刘璋,取得到益州。至此,刘备算是彻底稳住脚跟,有了同孙权、曹操叫板天下的实力。

回想当初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侃侃而谈天下大势,为刘备谋划宏图霸业,现如今一一实现。细数往来岁月,不过十年,由此可见,诸葛亮心中之谋略,眼光之长远,可谓是千古一人。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初为刘备规划天下的诸葛亮,才28岁上下。所以,诸葛亮的谋略,我们是可以肯定的。

但有些时候,欲成大事,光靠谋略还不行,其他因素也必不可少。比如:将略。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为什么最后没能匡扶蜀汉?

二、论将略: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这句话并不是信口胡说,它其实有出处。引自《晋书》·陈寿传。

而《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也这样评价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以上两部史书,均提到诸葛亮将略非长,那么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没有将才呢?我想说,不全对,但也不全错,请看下面案例。

第一例,率众南征,七擒孟获。

章武三年春,先主刘备病笃,白帝托孤诸葛亮后,南中诸郡,便各自叛乱。而诸葛亮,因念及刘备刚逝,故未当即动兵征讨。而当三年一过,诸葛亮便再也按耐不住,即刻帅众南征,讨伐叛乱。而且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及秋皆平。由此可见,南征很是顺利。

还有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孟获不服,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亮犹遣获。这其实也是大家所熟知,七擒孟获的故事。

所以由上述记载可见,诸葛亮的南征是非常顺利,并没有花费多少功夫。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为什么最后没能匡扶蜀汉?


第二例,亮出祁山,三郡应亮,关中响震。

在诸葛亮南征的两年后,也就是建兴五年,诸葛亮又开始率军北驻汉中。在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写了一份奏折,那份奏折,便是著名的《出师表》,我们中学学过。

到了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开始放出风声,声称自己将要由斜谷道取郿,并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守萁谷,使之吸引住曹魏大将军曹真的部队。而诸葛亮这边,则在暗地里亲率大军,偷偷去攻打岐山。并且大军在行进过程中,队列整齐,赏罚有度,号令分明。使当时南安、天水、定安三郡的人民,大为敬佩,于是大家纷纷叛魏而投诸葛亮。导致诸葛亮的名号,在关中响震一时。

第三例,街亭之败,非亮用兵之过。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却也曾失败过。诸葛亮最著名的败绩,便是马谡丢失街亭。对于这件事,我们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诸葛亮指挥不当,才导致街亭失守。可真实的历史,真的全部是诸葛亮的错吗?

其实不然,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意思就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没有按照计划部署,这才导致战役失败。由此可见,街亭的失守,不能完全怪罪于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在战前,是有正确的指挥和部署,只是到执行的时候,属下没有认真落实而已。所以我认为,街亭的失利,主要归结于诸葛亮的用人,而非用兵。

所以,综上所述三个例子说明,诸葛亮是会用兵的,而且在用兵方面,表现的还不差。只是,诸葛亮终归不是神人,他还是有着诸多的不足。

其一,街亭失利,可以证明诸葛亮用人方面的弊端。

其二,诸葛亮在后期的征战中,经常是因为粮食不足而不得不撤军。可见诸葛亮的行动,是有些急功近利的。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而诸葛亮呢,总是在粮草不充足的情况下,就匆匆发动战争。自从刘备逝去三年之后,蜀国人民基本上没有过休养生息,一直是征战不断。俗话说得好,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若没有粮食,那还怎么打呢?况且我们去看官渡之战,曹操后来之所以能胜,不也是许攸献计,奇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才扭转战局了吗?

所以,诸葛亮不注重人民休养生息,不注重打仗前先储备充足的粮食,以及在用人方面,不能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些都是诸葛亮不足的地方。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为什么最后没能匡扶蜀汉?

三、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佛家禅宗有句偈语叫做: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浅显的意思就是:一个人不要过于高大,过于高大就会脱离真实;而内心不要裹挟太多颜色,大多颜色会影响我们看到真实的青山。

所以,当我们崇拜诸葛亮的时候,不应该将他捧得太高和看的太神,因为他哪怕再厉害,也终归是一个人。

当我们评价诸葛亮的时候,也不应该给他贴太多的标签,神机妙算也好,将略非长也罢,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哪怕世界千变,他也还是他。

所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匡扶不了蜀汉,因为他不是神人,他只是三国时期众多英雄豪杰里的其中一个而已。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不要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人也好,物也好,事也好,世界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只是我们的内心。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做到,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为什么最后没能匡扶蜀汉?

本人是从事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后期会不断创关于历史三国题材的文章,如果有觉得文章写的不错朋友,请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欢迎转发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