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文化價值?

閩西漢劇,舊稱外江戲,亦稱亂彈,是福建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清代乾隆年間,亂彈傳入閩西地區,並與當地的方言和民間歌舞、曲調、小調等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閩西地方曲藝劇種,主要流行於閨西、粵東、贛南、閨南、臺灣等地區,後來慢慢地傳播到了東南亞等地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文化價值?

清乾隆年間,楚南戲已經傳入閨西,在寧化縣祠堂戲臺後壁上,發現有“乾隆丙辰(1736年)寒食節,湖南新喜堂班到此演出”的記載。清代中期,很多戲班也來到閩西各地區演出,在流傳的過程中又吸收了閩西木偶、西秦戲、饒平戲以及民間音樂、曲調、歌舞等精華部分,保留了楚南戲皮黃聲腔的風貌,又形成了具有閨南特色的曲藝劇種。清末民初,是閩南漢劇的興盛時期。戲班開始大量湧現,出現了很多知名的藝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文化價值?

20世紀40年代以後,開始沒落。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閨西漢劇慢慢地恢復了元氣,逐漸發展起來。2006年,閩西漢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發展中,閩西漢劇吸收其他曲藝劇種,逐漸完善了自己的角色行當,行當有生、旦、醜、公、婆、淨六大類,旦行還有武旦,老生分文、武老生,黑淨分大花、二花,醜分官袍醜、方巾醜、短衣醜,此外還有彩旦、大丑。各行當之間的表演模式差異很大,既是同一個行當之間行當的表演也不相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文化價值?

在閨西漢劇中的“拉山膀”,就是動作細膩,剛中帶柔,這是與別的劇種行當是完全不同的。閩西漢劇的唱腔是屬板腔體,以西皮、二黃為主,夾雜了崑腔、高腔、弋陽腔等聲腔,並且吸收了閨西地區流行的民間曲調、歌舞、小調等不斷補充聲腔的種類,西皮和二黃為基本形態。在各行當中的發音方法也是有所區別的,小生、彩旦、正旦用假嗓;老生、老旦、醜用本嗓;發音和唸白多以閩西本地方言和俚語為主,具有濃厚的鄉村氣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文化價值?

和其他劇種一樣,閩西漢劇的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伴奏樂器主要以吊規、提胡、洋琴、小三絃為主要樂器,另外還有椰胡、中胡、阮、竹笛、噴吶、號頭等民族樂器。其中吊規(又稱頭弦),是閩西漢劇中最具特色的樂器。根據資料記載,現在可以查到的閩西漢劇傳統劇目總數有八百多出,古典的傳統劇目有《醉園》、《蘭繼子》、《時遷偷雞》、《臧眉寺》、《審六曲》、《洛陽失印》、《百里奚》、《大鬧開封府》、《二進宮》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文化價值?

新中國成立後又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改編了很多劇目,如《擂皮子七七》、《酒樓風波》、《三代風流》、《甲魚緣》、《風起庭院》、《客家嫂》等劇目,這些新式的劇目一推出,在群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閩西漢劇中具有多種聲腔,可以從中梳理出地方聲腔劇種流變的基本軌跡,對完善我國的文曲史有著推動作用,從而豐富我國的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閨西漢劇也面臨著很多事關生存的問題,閩西漢劇的情況不容樂觀,需要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給予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