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闽西汉剧,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是福建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清代乾隆年间,乱弹传入闽西地区,并与当地的方言和民间歌舞、曲调、小调等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闽西地方曲艺剧种,主要流行于闺西、粤东、赣南、闺南、台湾等地区,后来慢慢地传播到了东南亚等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清乾隆年间,楚南戏已经传入闺西,在宁化县祠堂戏台后壁上,发现有“乾隆丙辰(1736年)寒食节,湖南新喜堂班到此演出”的记载。清代中期,很多戏班也来到闽西各地区演出,在流传的过程中又吸收了闽西木偶、西秦戏、饶平戏以及民间音乐、曲调、歌舞等精华部分,保留了楚南戏皮黄声腔的风貌,又形成了具有闺南特色的曲艺剧种。清末民初,是闽南汉剧的兴盛时期。戏班开始大量涌现,出现了很多知名的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20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没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闺西汉剧慢慢地恢复了元气,逐渐发展起来。2006年,闽西汉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发展中,闽西汉剧吸收其他曲艺剧种,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角色行当,行当有生、旦、丑、公、婆、净六大类,旦行还有武旦,老生分文、武老生,黑净分大花、二花,丑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此外还有彩旦、大丑。各行当之间的表演模式差异很大,既是同一个行当之间行当的表演也不相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在闺西汉剧中的“拉山膀”,就是动作细腻,刚中带柔,这是与别的剧种行当是完全不同的。闽西汉剧的唱腔是属板腔体,以西皮、二黄为主,夹杂了昆腔、高腔、弋阳腔等声腔,并且吸收了闺西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调、歌舞、小调等不断补充声腔的种类,西皮和二黄为基本形态。在各行当中的发音方法也是有所区别的,小生、彩旦、正旦用假嗓;老生、老旦、丑用本嗓;发音和念白多以闽西本地方言和俚语为主,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和其他剧种一样,闽西汉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伴奏乐器主要以吊规、提胡、洋琴、小三弦为主要乐器,另外还有椰胡、中胡、阮、竹笛、喷呐、号头等民族乐器。其中吊规(又称头弦),是闽西汉剧中最具特色的乐器。根据资料记载,现在可以查到的闽西汉剧传统剧目总数有八百多出,古典的传统剧目有《醉园》、《兰继子》、《时迁偷鸡》、《臧眉寺》、《审六曲》、《洛阳失印》、《百里奚》、《大闹开封府》、《二进宫》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又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改编了很多剧目,如《擂皮子七七》、《酒楼风波》、《三代风流》、《甲鱼缘》、《风起庭院》、《客家嫂》等剧目,这些新式的剧目一推出,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闽西汉剧中具有多种声腔,可以从中梳理出地方声腔剧种流变的基本轨迹,对完善我国的文曲史有着推动作用,从而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闺西汉剧也面临着很多事关生存的问题,闽西汉剧的情况不容乐观,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给予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