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名与行政区划(宋)

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凭借着“熙宁变法”积攒下的财力和精简后的军队,北宋发起了对西夏政权的大规模进攻,史称“五路伐夏”。

关于地名与行政区划(宋)

哪五路呢?自西向东分别是熙河路(熙州+河州,河湟开边刚收复的地区)、泾原路(泾州+原州)、环庆路(环州+庆州)、鄜延路(鄜州+延安)、河东路,其中前四路都是由两个主要城市合称且都在陕西地区,加上腹地的秦凤路(秦州+凤翔)、永兴军路(京兆府),合称陕西六路,以上六路为安抚使路,即“省军区”。

关于地名与行政区划(宋)

但在同时期的陕西,转运使路只有秦凤路和永兴军路,这是两宋的一大特色。

关于地名与行政区划(宋)
关于地名与行政区划(宋)

北宋立国,为了避免中晚唐和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在架空节度使,并以朝官为知州、知县取代刺史、县令的同时,在州县以上设立四司(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以分治军民刑财各项事务,但四司所管区域并不完全重合,比如前面提到陕西地区只有两转运司,却有六安抚司(西北军事的特殊需要,另有河东路的丰、麟、府三州在黄河以西),且为了防止地方抱团,四司的驻地也不一样,且没有统领四司的更高级部门(经略安抚司等除外),俗称“监司”,这个监字就道出了其中实质,“路”的初衷不是一种行政区划,而是受汉唐的“刺史部”、“监察道”影响,遵循山川形便原则,在主干道(主要的转运路)设“路”。

关于地名与行政区划(宋)

四司各行其政,互不相属,并不具备对州县的节制能力,州仍然直接向中央负责。

这样,两宋在州县两级以上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行省,却不如行省权大的“若有若无”的行政级别“路”。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带有很浓重的分地建邦的味道。

明清的行省则是在宋朝“路”这个“半省”的基础上得到启发,进一步合理化。宋有“四司”,明有“三司”,且权限更大,对府州县有统属职能,以下各级不再直属中央,在诸司之上又逐步有了巡抚、总督的统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