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很焦慮”“巧了,我也是”

“我最近很焦慮”“巧了,我也是”

一直有兩個好朋友,一位朋友叫“雞湯”,另一位名“毒雞湯”。這兩位朋友水火不容,卻有一個共同點:都喜歡在我情緒化的時候充當正義使者。

比如我說,“我最近很焦慮,我的同齡人都比我優秀。”

“雞湯”朋友安慰我:“你不要老和別人比,你要和自己比,戰勝自己才是最優秀的!”

“毒雞湯”朋友安慰我:“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努力!”

不得不說這兩位朋友都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覺得他們說的都很有道理,於是我更焦慮了。

不過我的焦慮也並不盲目,主要是因為我的同齡人套現15億,而我只能坐在辦公室等待被拋棄;我的同齡人不拘束于格子間走南闖北、遊歷山川,而我只能坐在辦公室等待被拋棄;我的同齡人每天堅持健身看書寫作學習,而我只能坐在辦公室等待被拋棄。最關鍵的是,時代拋棄我時,連一句“再見”都不會說。

於是,有時候也感嘆:當代網友們(主要是“我”)的生存環境真的太艱難了,小時候要和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比,現在得和成千上萬的“同齡人”比,還動不動就被禿頭、被出家、被養生、被佛系,最關鍵的是被焦慮。

出去和別人聊天,你不說你焦慮,可能都沒辦法做朋友。

就像之前有個學妹找我訴苦,“學姐,我最近很焦慮,怎麼辦?”我回應:“巧了,我也是。”

“我最近很焦慮”“巧了,我也是”

焦慮這件事往籠統地說是“同齡人”在背這個鍋,往具體地說呢,大家其實都一樣,因為想做的事情還沒有做,想賺的錢還沒有賺到,想給身邊的人更好的物質條件辦不到,委屈自己委屈家人,覺得自己不行,覺得面前這道坎就是一座山,想馬上移開卻無能為力。

再仔細想想,我們從小到大其實都很焦慮,上學的時候會焦慮考試考砸了被爸媽批評;高考的時候有一個焦慮小高峰,擔心自己考得不理想去不了想去的學校;大學時候焦慮老師點名,考試掛科;畢業的時候焦慮大學白混,工作難尋。

你看,隨著年齡的增長,焦慮在不斷變化,不幸的是當今網絡寫手們善用文字,喜歡把“焦慮”捧高,讓所有人都聽到它的尖叫。於是原本只是玻璃球大小的一種常見情緒,被放大成裝滿水的氣球並且隨時會被生活的小刺給扎破,一個不小心,就是一個成年人不動聲色的崩潰。

可是不對啊朋友們,焦慮不是這麼用的。

我高三的時候覺得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有比高考更磨人更痛苦的事了,但我準備考研的過程中哭的次數比高考三年都多;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覺得畢業論文這種逆天的東西簡直要人命,但是之後坐在格子間裡絞盡腦汁寫稿子的時候比寫論文的時候多薅掉好幾把的頭髮;

我找工作的時候覺得這輩子最白痴的最傻的時候應該到此為止了,事實上工作後被老闆批評被客戶嫌棄的時候多得是。

沒錯吧,這些都是我的焦慮,但是它們只是我和朋友的談資,或者雲淡風輕,或者一笑了之,那些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下來的事,就這麼過去了。

“我最近很焦慮”“巧了,我也是”

所以當很多人都問解決焦慮的辦法到底是什麼的時候,我想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熬過去。

1.你先別誤會,不是讓你躺著睡大覺,一覺醒來萬事如意。而是要你知道,焦慮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它就和開心難過一樣,是人的正常情緒,要學會正視它,並且不要讓它動不動就背鍋。

2.想想看我們平時最大的焦慮其實還是行動力不夠,當你真的鼓足幹勁認真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哪有心思焦慮。既然都不是什麼天才兒童那想必一心二用這種能力也就沒那麼爐火純青。所以對於還沒有完成的事,分清楚輕重緩急,立刻去做。你要記住,做了總比什麼都不做強。

3.如果真的有什麼天大的事不知道怎麼辦了,就去睡一覺,大不了醒過來再想辦法。道理不是都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嗎?“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我最近很焦慮”“巧了,我也是”

從“90後”系列文章,到“同齡人”系列文章,我們已經聽太多故事了,沒必要再被丟到一篇又一篇的十萬加文章中翻騰了,要學會保持自己的思考和理智。

焦慮可以被看做是問題一時難以處理時的焦急,但它絕不是你前進道路上的發動機。真正讓你進步的,讓你想要往前走的,應該是對美好的嚮往,從來都不應該是焦慮。

你18歲的時候覺得高考可真難啊,這大概是這輩子最難熬的時候了,等到28歲的時候,你會發現10年前那個小崽子還可以,高考也就那麼回事;

你大學畢業的時候覺得工作可真辛苦啊,這也許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候了,等到30多歲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最黑暗只有更艱苦,以前那些不算什麼;

你30多歲的時候覺得養家餬口可真不容易壓力山大啊,這可能是這輩子最辛苦的時候了,等到老了你會發現,原來這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以前受過的那些苦回想起來也是有滋有味,以前感受過的那些甜,到現在也覺得暖。

所以,並沒有什麼所謂的過不去的坎,遇見了,你要咬咬牙努努力邁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