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ICO監管將更加嚴厲

近日,針對幣圈的監管引發了關注。8月21日晚,一批涉及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幣發行)的微信公眾號突然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並停止使用;22日,北京市朝陽區金融社會風險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通知,要求各商場、酒店、賓館、寫字樓等不得承辦任何形式的虛擬貨幣推介宣講等活動。事實上,我國對ICO的監管一直很嚴厲,並將其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證券”。預計未來中國對ICO監管會更加嚴格。比特幣交易也應得到規範。

ICO的迅速發展引起監管層的關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眾籌、募集資本的功能,放任發展有較大的潛在風險。大量沒有前途的項目甚至項目本身就是欺騙圈套,不僅讓投資者承擔巨大風險,也讓真正區塊鏈創業團隊頗多抱怨,實際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後果。2017年9月4日,央行等7部門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叫停ICO。這次整頓主要是發出風險警示和保護投資人利益,對迅速改變ICO亂象,有相當大的意義。

我國對ICO監管將更加嚴厲

此次微信整頓也是加強監管發出的信號。騰訊在官方回應中表示,部分公眾號涉嫌發佈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違反《即時通訊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賬號被永久封停。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價格自今年1月份以來已經跌去70%,加密貨幣總市值從1月初的8000多億美元高點跌到了目前的2000多億美元,但其中仍不乏中國玩家。這使得監管層把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領域延伸到了虛擬貨幣。

早在2014年初的比特幣牛市中,明確提出比特幣本質上不是貨幣,也不能取代貨幣。因為比特幣不僅自身沒有實用價值,也沒有國家信用支撐,沒有全社會商品生產和交易作為保證,因而不具有貨幣的價值基礎,難以作為本位幣履行商品交換媒介職能。由於比特幣沒有法償性和強制性,流通範圍有限且不穩定,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因而很難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此外,比特幣的數量規模設定了上限,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且缺少中央調節機制,與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不相適應。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離得開貨幣政策的調節,同時貨幣政策運用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才能調節利率、匯率、物價、就業、經濟增長等。如果任由虛擬貨幣氾濫,目前的國家經濟形態就會不復存在,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些原因都使得比特幣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但是,由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能夠實現點對點匿名轉賬,因而對於中國資本項目管理和洗錢監管是一大挑戰。監管層應該根據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利用虛擬貨幣從事違法行為的人實行更加嚴厲的監管。

政府部門的大力監管對區塊鏈行業是好事,通過治理ICO,驅逐數字劣幣,可以讓區塊鏈發展得更加穩健。預計未來中國對ICO的監管還會更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