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龍天佑總兵墓

龍天佑總兵墓


龍天佑總兵墓位於六盤水市盤州保基苗族彝族鄉垤臘村天橋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天佑,生於1644年8月,死於1690年4月,彝族世襲土司,康熙十八年歸清朝徵吳三桂有功賜總兵官職,死後封為光祿大夫左都督正一品。其墓佔地面積約180平方米,成圓形,清康熙三十年修建,造型獨特,主體部分分為四柱三門二重簷脾樓式,正頂為平頂簷,墓碑高3.6米,面寬5米,進伸1.9米,正中楷書"皇清特授光祿大夫左都督正一品總兵官大柱國總兵顯考龍公之墓"二十八字,其餘四柱皆有對聯,雕刻花草和梅花萬字格,雕刻工藝精妙,墓至今300餘年,保存完好,極具觀賞、考察價值。墓誌銘230餘字。

盤縣龍天佑總兵墓

龍總兵管轄的雲貴(西南一帶)。在田賦徭役和雜稅等方面不十分苛刻人民,數年以來,各族人民尚能安居樂業,商賈順利通達。受到區域內的人民的愛戴。

龍天佑墓在保基鄉垤臘村天橋。總佔地面積約180平方米,墓碑立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型獨特,主體為四柱三門二重簷牌樓式,墓碑高3.6米、面闊5米,通進深1.9米,正中楷書陰刻"皇清特授光祿大夫都督正一品總兵官大柱國顯考龍公之墓"。龍天佑是清朝初期彝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愛好和平,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歸順清王朝;重視團結,以民族共同繁榮為重,維護區域穩定發展;擁護統一,積極抗擊吳三桂叛亂,維護中央權威,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發展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盤縣龍天佑總兵墓

龍天佑墓誌銘

盤縣龍天佑總兵墓

盤縣龍天佑總兵墓


彝族,出生於普安州善德營(今盤州舊營鄉)。善德營為普安州十二營之一,明末清初,吳三桂進剿水西彝族地方政權,同時兵犯普安州,時任普安州同知(地方行政最高長官)徙至簸箕營(今盤州保基鄉)興土建宅,舉家居住。後善德營不復存在,後人稱之舊營。

盤縣龍天佑總兵墓


明崇禎年間普安州同知龍祖烈之子。自幼聰明過人,酷愛舞槍弄棒,志在建功報國。龍祖烈逝世後,根據明、清有關規定,龍天佑襲普安州同知。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龍天佑歸附清王朝,當吳三桂舉兵反清時,接任普安州同知的龍天佑與永寧彝族土司沙啟龍,建立盤江橋渡清兵過江,並率地方馬步兵丁隨清軍征伐吳三桂,在此次征伐中,龍天佑戰功顯著,被清廷授以總兵官職。從此以後,他忠於大清,恪守其土,使所轄之地漢彝和睦,親如一家,共享安寧。惜哉!正值龍天佑事蹟頻頻,興業有成之時,年僅四十六歲的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傳奇故事因神話而傳奇,實在的人生里程應見證於文字記載。龍天佑故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葬於家鄉垤臘村天橋。康熙三十年(1961年)即死後第二年,清廷追封他"光祿大夫左都督正一品官",龍氏家族為清廷追封而立下了墓碑。

此墓碑由時任欽差提督貴州通省學政按察使司撰寫碑文,由著名石匠施昌精工製作而成。這座三百多年前的墓碑,見證了龍天佑的有生之年,"永勤豐功光史冊,世承天寵奠金湯"的主碑對聯,簡短十四個字概括了龍天佑的一生一世。

盤縣龍天佑總兵墓


龍總兵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巍巍的八大山的山腹上,居住著幾戶姓濮吐珠液-阿窩依的彝族人家,系彝族默部後裔,黑彝納濮慈摩君長,世代住在八大山山樑上,家族富裕顯赫,威震一方,三年兩頭慈摩君長一家都要興師動眾登往八大山山上的祖靈洞祭祖"宜木"。每十年行大祭,殺烏牛,宰白馬,鐵炮震天、鼓號齊鳴、祭旗飄揚、炊煙如雲。 一天,一位年近半百的陰陽先生,千里迢迢尋龍察脈來到八大山,見四周古柏翠竹長青,周圍群峰環繞,遠眺旭日萬丈,極目萬山排列而朝,山上的九十九個龍潭清澈碧藍,深不見底,泉水潺潺流淌,果然是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這位陰陽先生將八大山周圍山脈、水勢仔細考察一番,心中暗暗驚歎:想不到如此偏僻的蠻夷之地,竟藏有如此貴極的風水寶地,只可惜住在這裡的一寨子人雖有萬貫家財,大富大貴之地竟無人知曉。陰陽先生暗忖:如此可遇不可求的風水寶地,既然讓自己有緣遇上,不讓他靈驗起來造福世上有德之人著實可惜。於是就有了要尋一戶人家來享受這天地所賜的一方靈氣的想法。其實,古往今來,世間風水寶地一直就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凡做陰陽風水的人都知道,只有積德行善的人家才有資格或緣分享受風水寶地之靈氣;大凡兇惡缺德、奸險狡詐沒有善良之心的人永遠也難以與風水寶地結緣。所以,聰慧的人都明白,風水佑人,大富大貴的說法只會在世間行善積德的智者身上才會真正的顯靈應驗。於是,這個陰陽先生決定到住在龍脊上的慈摩君長家試探一番,看看這家人究竟有沒有這樣的福氣。陰陽先生鑽到樹林里弄些濁水汙泥塗在自己身上和臉上,裝扮成病人行乞的樣子,一瘸一拐的,加上一路遠程奔波跋涉,本就滿身風塵僕僕,沒有人會看出破綻。就這樣裝成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來到慈摩君長家門前乞討,訴說苦情,說自己是遠方來的過路客,不僅盤纏用盡,又不幸染上風寒,落難流亡至此,乞求有人家發個善心給口飯吃,祈盼寬容之家留他下來休養治病,痊癒即當離去,不會久留。

慈摩君長家人見他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打心底裡很同情,認為相逢即是緣分,來者又是賓客。所以二話不說,趕忙叫人扶他進堂屋,留他吃飯又慷慨安排廂房讓他住下養病,君長和善的對陰陽先生說:"古話就有,出門一里,不比在家一時,在家千日好,不知一苦,出門三里難上難,哪個都會有遇上困難的時候!只是我們住在這樣高的山樑上,晚上有些寒冷,如若先生不嫌棄,不怕照顧不周,就放心在我家休養,保證有我一家人一口吃的就不會餓著先生你"。就這樣,慈摩君長一家人對待這位遠來的客人,一直以禮相待,敬若上賓。

陰陽先生在慈摩君長家住上一段時日後,見到這家人待人誠懇,鄰里和睦,一家人仁慈善良,平日裡對自己這個"病人"照顧有加,經常好米好肉盛給自己吃,還不時抽空派人上山打獵來給自己補身體,不辭辛苦的上山挖藥煎藥服侍自己,天冷時給自己添衣加被,對自己戴若上賓。這些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為了慎重起見,他又再次考驗一下這家人,他換成正常的身體康復的樣子,但壓根就不打算按當初約定的,病好就走的樣子,每天吃飽喝足不是鄰里串門閒聊就是上山遊玩,不時給愛學習的孩子教讀書認字,又過一些時日,慈摩君長家人也沒有要攆走他嫌棄他的意思,依舊把他像自家人一樣對待。 寒來暑往,陰陽先生在慈摩君長家一住就是三年,而這家人依舊把他當成自己一家人一樣,絲毫沒有厭煩,趕他走的意思。通過這三年的仔細觀察,陰陽先生看到了這一家人的勤勞勇敢、寬厚仁慈、鄰里和睦、好學好問的優良品質。終於決定要把這塊風水寶地點給他家以報答這家人的知遇之恩。一天,生病的慈摩君長家老人有些病重,陰陽先生暗歎,如此的福德人家,老人的病重正好確定此地是這家人家的福德,於是陰陽先生向慈摩君長家說出了自己的身份來歷及留在他家這麼長時間的良苦用心。

慈摩君長一家人聽到陰陽先生的這番表白後吃驚不已,暗歎幸虧這幾年來沒有得罪他。陰陽先生向這家人說:"我在你們這裡找到一塊大富大貴隔河定江山的風水寶地,但如果我給你們使用這塊好地,我就會雙目失明,變成瞎子,我一生喜歡幫助人家看風水,雖然家人及徒弟都已安頓好了,但以後一千多里路我就回不去了,就連生活起居都的需要人來照顧。如果我把此地給你們點葬使用,你們肯為我養老送終嗎?"

慈摩君長一家人聽到此話後很爽快的答應說:"先生既和我們家結緣,我們在一起生活就和一家人一樣,莫說先生還給我們家葬風水寶地,就是沒給我們什麼幫助我們也會為你養老送終啊,只要先生願意留在我們家,我們一定侍奉你、為你養老送終的,請先生不必顧慮!" 於是,陰陽先生擇好時日,為慈摩君長家老人在八納山上的真龍穴上下了葬,這穴地著實了得,埋墳僅三年,墳後突然長出一蓬金竹林,晝夜有鳳鳥棲息鳴叫,風吹動時竹林中有龍吟伴人馬嘶叫聲,這些吉兆好像正如當時陰陽先生說的那樣:只等時機成熟,龍飛鳳舞、鶴立天下,金竹林裡蘊育的人馬就要蹦出來,幫助主人徵平天下,建功立業一樣。而至此墳葬下後,慈摩君長家的實力、威望也很快蒸蒸日上,威震四方。沒幾年就成為了當地最大的土司,人力財力強大,在方圓百里已是人盡皆知的大戶人家了。而當地葬完回來,陰陽先生的眼睛真的瞎了,慈摩君長家人也履行承諾把陰陽先生侍奉著。 話說慈摩君長家生有一個漂亮的孫女,姑娘天生聰慧乖巧,從小到大爹媽把她視若掌上明珠,十分疼愛。轉眼已到十七八歲,漂亮姑娘已落得花容月貌,楚楚動人,賢惠善良。因從小就飲八納山上的山泉水,嗓音甜美脆嫩,常常歌聲悠揚山間,好不讓人羨慕。就因居住在戈米背後的高山樑上,地處偏僻,父母又從來不讓其出門,以免被土匪惡人瞧見,怕飛來橫禍,所以很少有年輕小夥知道有如此美麗的姑娘。但長大了的女兒終究是要出嫁的,仁慈的二老一心想為女兒挑選一位如意郎君,將來好繼承家業侍奉二老,讓自己終生有靠。可春花秋月交替,轉眼兩年過去,二老還是沒有選中稱心如意的女婿,心中憂愁不已。其實,就當兩位老人為女兒婚事惆悵的期間,青春年華的女兒已暗下將自己許配給了一位為民除暴安良的意中人,並私定終生身懷有孕了,隨著身體的一天天變化,紙包不住火,父母已然看出問題。

二老認為女兒不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自行婚配,且未婚身懷六甲,是家族不幸、家裡最不光彩的事。姑娘雖然與意中人盟誓永不說出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在父母的多番盤問和不忍父母雙親整日陷入焦慮憂愁的苦悶心情中,善良孝順的女兒漸漸心軟,不忍隱瞞父母,只得據實相告父母雙親。幾個月前的一個夜晚,她的閨房裡突然來了一位英俊瀟灑的白面書生向她傾訴愛慕之情,兩人談了幾夜,白面書生願意娶姑娘為妻,並許諾願意上門入贅,與姑娘一起孝順侍奉二老。

姑娘見書生眉清目秀,談吐非凡,善解人意,真心的喜歡上了這位行俠仗義姓龍的書生,又懼怕父母不接受,雙雙怕老人不悅,經常在夜裡私會。每晚月明星稀時書生飄然而至,與姑娘心心相印,如膠似漆,天明前又悄然而去,無影無蹤。二老聞言是信非信,於是暗中查訪,均未見到和知曉這個書生。於是心生一計,囑咐女兒多處留心,叫女兒與書生夜晚相會時,將搓好的細績麻線悄悄拴在書生的衣袖上。一天,書生照常又來相會,姑娘按照父母的意思將麻線拴好在書生的衣袖上,待天明離別時,二老迫不及待順著麻線清查,一直跟到八納山頂上的一個大龍潭,只見麻線已伸進深不見底的龍潭裡,二老納悶不已。就在二老準備離開龍潭返回之際,在龍潭裡修煉的千年青龍已被驚醒,顯出原型鑽了出來,剛好被姑娘的母親先看見,脫口而出:"咦!我以為是哪裡來的英俊好後生,原來是一條'老麻蛇'嚇死我了"。其實在這天機被破時,只要姑娘的母親機靈一點,凡事都往好的方向去想,說些吉祥如意的稱讚言辭,就比如說:"成龍上天,成蛇鑽草,大吉大利",就能萬事大吉,這條真心幫助他家的千年青龍雖不一定會化成人形,至少也會立即變成真龍飛上天際,來日定會回來報答這家人的大恩大德。遺憾的是姑娘的母親沒能及時明白,在此天機盡破時,把千年修行即將成龍的青龍說成"一條老麻蛇",造成青龍千年修煉毀於一旦,青龍悔不當初仰天長嘆:"八納山巔龍潭深,苦苦修煉逾千年,轉眼成龍修正果,誓救世人愛眾生,不測天機道破時,何故不言吉祥語,助我修成來報恩?"。

青龍說罷淚流滿面,萬念俱灰,憤怒躍出龍潭,勁尾一甩,激起千丈浪,把八納山巔劈出來一條大裂縫,如今還有裂縫存在,體現著青龍的永不甘心和傷心欲絕。原來,八納山上龍潭裡的這條青龍,是一條千年修行即將成龍的蟒蛇,在此修行之際,見到本地善良的百姓,常常飽受官家、強盜欺壓,有時為保護百姓,暗自變化出來,行俠仗義為民除暴。不想思凡愛上善良美麗的姑娘,原本打算修成人形,與心上人做成一個孝順老人的好兒郎,不想天有不測風雲,心願不隨人願,付出真心卻被凡人麻線纏身,天機已被凡人識破,費盡心血千年修煉毀於一旦,再也無顏居住在這靈氣蘊物的八納山龍潭裡,護佑相守自己美麗善良的心上人.....於是,青龍噙著熱淚,惜別了八納山和山上的九十九個龍潭,飛到遙遠的大海中,只是這樣下來害苦了鍾於自己善良的美麗心上人。 此事發生後,二老深憾自己魯莽行事,害得青龍與自己女兒孤苦如今,傳揚出去自己及家庭也無光彩。此事之後也無顏再居本地,為愧對青龍,於是徵求老陰陽的意見,找到有海姓或有海的地方搬遷,老陰陽先生並告誡慈摩君長一家:龍與海為依託,海不在龍不存,於是慈摩君長一家按照老陰陽的建議改名換姓舉家搬到了很遠的地方(傳說搬至今舊營鄉)另建善德營,不久後鬱鬱而終,後葬於現大平地村山脊上的龍家墳。 姑娘懷胎12月後,生下一子,此子相貌非凡,臉上長有七顆肉瘤黑痣,讓人看到既喜歡又害怕,起名魯撮畢(龍天佑)。這個姓龍的小孩,從小十分頑皮,聰慧過人,天生神力,力大無窮,七八歲時習文練武已很有成就,而因其相貌怪異又愛搗蛋招惹是非,加之家族人都不知其來歷,家族裡除了善良的母親和賢淑的啞巴堂姐喜歡他之外,其他人因其相貌怪異有損龍家顏面,大都不喜歡他,甚至很多人恨他。 話說善德營上游住著本地海氏土司,人丁興旺,錢財無數,因其龍海兩家財力、人丁、勢力相當,因此經常相互炫耀自己勢力,或其爭地爭利,久而久之而結嫌,隔河相峙,長期形成相鬥之勢。龍氏土司因有老陰陽和龍天佑等如此厲害人物,每次打鬥均是龍氏多勝海氏多敗,但每次海氏敗退回河界後,就會用家傳神物"海角"一吹,河水就會立即漲滿河面,龍氏也無法渡河追殺,從而長期形成對峙之勢,雙方倒也平安無事。若干年後,龍氏利用聯姻方式,娶得了海家女兒,利用海家女兒回家探望之際偷走海氏家傳神物"海角",海氏因此失去抵禦屏障而敗,逐步遷往雲南富源等地;相傳海氏遷走時,周圍有鳥說話:"海家在、龍家在,海家搬走龍家敗"。 相傳,位於"善德營"東南2公里處(即現在海馬珠村)群山拱衛,山間古柏翠竹鬱鬱蔥蔥、奇花異草四季芬芳、溪流清澈潺潺流淌,山巔溝谷野獸成群,田壩裡沼澤浮漂、土肥水繞,山腳下有一泓冬暖夏涼、清澈碧藍的龍潭水在林蔭下波光粼粼,靜靜流淌而出。可以說,這裡是山清水秀、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周圍居住著幾姓彝族人家,在此開荒種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悠閒自得與世無爭的耕作生活。隨著田地開墾的擴大,逐漸靠近了龍潭周圍,幾年來人們突然發現,種在地裡的麥子,無故被牲口啃食大片,看地上留下的腳印是馬踩踏的痕跡,多方瞭解後寨子裡的人於是夜裡起來,到田地裡守望,夜深人靜的時候果然看見一匹通體純白的大馬到地裡啃食莊稼,於是正準備去捉此馬,白馬受驚,瞬間一躍而起跳進"大樹龍潭"。海馬啃食莊稼的消息很快傳出,此事被龍氏土司知道後,每到季節時便派人選優良發情母馬夜間放到此處,後來果然有一匹母馬受孕,一年後母馬生下了一匹小白馬,只是這匹小馬常年滿身馬糞,久而久之滿身馬糞結成了一身馬屎疙瘩,放屁臭氣沖天,幾年來一直瘦小不長,很是讓人失望,逐漸海馬一事也漸漸被大人們淡忘。隨著歲月的增長,此時龍天佑也已長大,一個天氣晴朗的夏天,龍天佑看此馬瘦小可憐,與自己內心有些同病相憐,於是心生憐憫,將此馬拉到離寨子很遠的一個叫乍希赫塘(今洗馬塘)給它清洗,誰知白馬竟然越洗越大,前腿兩側長出兩翼,龍天佑萬分高興跨上馬背,白馬立即平地四蹄升風,騰空而起,瞬間變成了一匹飛龍馬,一會兒就飛回到了寨子。 一天早上,龍母唸叨沒鹽加菜,龍天佑聽後笑笑安慰龍母,要吃鹽巴俺很快就去買來,於是騎上飛龍馬到雲南買鹽回來,龍母甑子裡蒸的飯居然還沒來氣,正好趕得上吃午飯,果然是一匹日行千里夜踏八百的飛龍馬,從此龍天佑與此馬形影不離,海馬珠村的地名也因此龍馬而得名。於是,龍天佑騎著飛龍馬四處行俠仗義,為百姓除暴伸冤,到處得罪不少地方權貴。加之如此寶馬人人想得,也因此得罪或遭到了周圍更多人的嫉妒,很多人想置他於死地。一年,格所河螞蚱衝河邊出現一條怪蟒,食人無數,這事被那些對龍天佑恨之入骨的人謀劃好後,邀約起龍家那些恨龍天佑的人,故意把此事傳到龍天佑耳朵裡,而謊說是螞蚱衝河邊出了一頭大肥豬,實則是想借此巨蟒吃掉這個壞自己事的怪人。

還是少年的龍天佑一聽到有大肥豬可捉,正好抓來打牙祭,高興無比,立即騎著飛龍馬來到螞蚱衝河邊水洞口,突然陰風陣陣,天昏地暗,只見那條怪蟒張開血盆大口朝他奔竄而來,龍天佑縱馬一躍,抓住蛇頭一頓暴打,只見那條怪蟒漸漸縮小,轉眼變成了一副精緻漂亮的金鞍。龍天佑立即把金鞍配到馬背上,誰知馬鞍不大不小正好合適,龍天佑躍上馬背,隱約聽到空中有人說話:"馬是飛龍馬,鞍是梭羅鞍,正是總兵騎!"

從此以後,龍天佑更是名聲大噪,騎著飛龍馬到處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無人可擋。周圍的百姓,只要聽到空中有馬玲聲響,便知道是龍大俠在天上騎馬過路。一次龍天佑騎馬經過嘿白埡口,感覺口渴難耐,便縱馬跳落下去喝水,飛龍馬從八納山巔躍落在路邊的一尊石板上,留下深深的四隻馬蹄印,後人稱之為仙馬蹄印。時至今日人們還可以清晰的看到四隻馬蹄印在石頭上印著。就在先馬蹄印的旁邊,常年流淌著上下兩股清泉,據說就是當時飛龍馬吃完清泉後無意間撒尿濺到山泉裡,被龍天佑呵斥:"你這畜生如此無禮,主人都還未飲夠,你怎能撒尿玷汙瞭如此好的清泉"。飛龍馬聞言羞愧萬分,慌忙給主人跪下點頭,嘶鳴著用雙蹄奮力在泉水上方的地上刨個不停,不一會,刨出另一股香甜可口的山泉水,讓主人暢飲。時至今日,人們路過仙馬腳印飲水,看到是同一股泉水,佇立在上面飲水就無異味,站在下面飲水則有淡淡的馬尿臭味。

又一次,時值陽春三月,百花爭奇鬥豔,龍天佑騎馬經過風座埡口,突感腹中飢餓,放眼望見風座懸崖上有一大窩蜜蜂,蜜汁在陽光下閃亮流出;龍天佑躍馬揚鞭,飛落而至,用牙骨筷子飽食甜美蜂蜜,順手把寶劍掛到懸崖上,吃飽後滿意回家,臨走時忘記了帶上牙骨筷和寶劍,至今人們經過風座埡口仍能依稀看到那雙插在懸崖上的牙骨筷和那把閃閃發光的寶劍懸掛在懸崖上。時光冉冉,朝代更換,龍天佑因功被國家委以重任,最終成就為了清正一品雲南總兵,創造了蠻夷之地的一個神話,改變了朝廷對蠻夷之地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不可以任職的現狀。

話說隨著老一輩的龍家人相繼離開人世,當年把龍家祖上安葬風水寶地和出謀劃策的老陰陽先生,在龍家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年輕的龍家後代漸漸遺忘了老陰陽先生當年的告誡,這些年輕的龍家後人也因土司家族的壯大而有些人開始作惡多端,忘記了承諾侍奉老陰陽終老的組訓,時日久長,老陰陽行動不便,經常因無人管理生活而搞得滿身又髒又臭,於是所有人開始嫌棄他髒臭、礙手礙腳,開始使喚折磨和虐待他;當傭人使喚他去春碓碾磨,陰陽先生年老病弱,眼睛又瞎,被折磨得叫苦不迭,悔不當初,臨死時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飛鴿傳書給遠方的徒兒,叫他司機為己報仇。一天,繼承他衣缽的徒弟正在山上察脈攆穴,突見那隻信鴿銜書在頭上盤旋久久不離,徒兒頓有所悟,跪下叩頭不止,白鴿落下任其取信後哀鳴著飛走,聰明孝順的徒兒拭淚啟程,翻山越嶺,徑朝龍家而來.......

徒兒來到龍家後,暗地裡摸清龍家情況後,全身佩戴來到龍家大發感概地說,龍家的祖墳和屋基是哪個瞎了眼的陰陽先生瞧的,居然用地時留了一手,雖已攆到真龍,可惜沒有葬得佳穴,加之日課出了問題,那位先生要遭報應雙眼失明。以後會害得主家出草寇怪人,引火上身定遭朝廷定罪滅族。龍家人一聽,吃了一驚,慌忙把來人請到上堂,好酒好肉款待,懇請高人指點迷津,採取補救辦法。徒兒佯裝猶豫閉起眼睛慢慢說出:"辦法倒是有一個,只是有點麻煩,並且有點費事"。龍家人連忙應諾:"人力金錢不是問題,只要先生肯盡力幫助,今後一定重重酬謝,還可以終身奉先生並養老送終"。徒兒裝模作樣慢吞吞地點頭允諾,雙手合十,念念有辭:"陰打尖山陽打凹,百年宅基管衣碌,千年墳地管人丁,若想財富旺,宅基好好選,若要富貴全,墳地葬真穴。"龍家人一聽,崇信無比。徒兒陰陽繼續說道:"要得富,宅基真龍處,千山萬水歸堂朝,富可敵國金銀用馬馱。"直說得龍家人深信無疑,於是,帶著龍家人來到山頂,故作神秘施法禱告,念念有辭:"真龍從此發,真脈到福家,人丁發千萬,富比石崇家"。言畢,手執簸箕如飛餅,盤山繞轉三圈,首先落在羊場舍納摩。恰巧被一位本地老人看見,知道是龍家從八納山上扔下來的大簸箕,怕龍家尋來滋事惹麻煩,故順手將簸箕朝天甩出,飛落在簸箕營前的山脊上,被簸箕邊緣砍了一次,就如被刀砍開一般,把山脊砍開一道裂縫,滑落掉在了簸箕營,簸箕營刀砍山也因此而得名。於是,龍家的真龍宅基就已選好落實此處。

徒兒陰陽接著又危言聳聽:"陽宅選好了,陰宅趕快遷,陰陽要配合,陰陽相生髮人丁,富貴雙全萬年長。""你家原來葬的那塊陰地是條餓龍,且沒有得到真穴,依現在情況來看,能發個土司、土判官就算是你家幾輩子積德了,以後時日一久,定會出遭來滅九族怪人和惡人,這麼一穴好的地就這樣埋沒了,真是很可惜,若然相信我,先到後龍上面的那個坑內每日夜裡煮九但米的滾燙稀飯倒下喂龍,並要連續的喂七七四十九天。再把墳地遷葬到山下真正的龍穴上。"反正是口若懸河,雲遮霧繞,真心幫助云云的樣子,直說得龍家上上下下服服帖帖、唯命是從。於是,徒兒陰陽在龍脈脈盡氣絕的山下找得一塊風水敗絕之地,催促龍家趕緊喂龍及啟攢墳墓。據說,每天九但米的滾燙稀飯倒下之後,洞中的真龍被燙得嘯叫不止,徒兒陰陽趕忙說:"你們聽,餓龍吃飽開始叫嘯了",以掩蓋真龍被燙受傷嘯叫的事實。龍家人更是相信無疑。

白天開始去去挖墳啟攢,因其墳堆被金竹根莖緊緊纏繞包裹,每天挖到一半後夜裡又已漲滿還原,叫人晚上去守候也看不出墳是怎樣恢復的,連續幾天都這樣,徒兒陰陽百思不得其解,趕忙焚香叩頭拜謝師傅,只聽得遠處鳥兒在叫:"任你千把鋤頭萬人挖,就怕你扯我拉!"徒兒聽罷大悟,於是叫人找來三把大鋸子,分別從分頭、墳腰、墳尾下鋸,不到一個時辰,就把墳鋸斷挖開了,墳內的棺材及死人因常年得到風水寶地的靈氣滋潤和蘊育,依然是紅漆亮格、光彩照人,死人幾十年一直沒有腐爛,鮮活如昔。陰陽先生怕龍家人識破,不敢開棺,催促龍家人莫誤好時辰,趕緊移棺到"龍地",好好安葬快入土。棺材一抬出,墳內突然飛出一對白鶴嘎嘎鳴叫三聲朝河對面飛去,周圍雀鳥在哀鳴:"不過河龍家在,過了河龍家敗"。陰陽先生趕忙催促鑼鼓、嗩吶、鳴炮遮掩。就這樣,那些常年生長在墳後的金竹林,因風水被破,真龍被燙死,時間未到被破壞,孕育在竹中的千軍萬馬猝死竹中,從竹根裡流出血水,清清的江河水被染成紅色流了三天三夜,棺材中的屍體也開始發臭,血水流淌一路。徒兒陰陽師仇已報,收取重金飄然而去,繼續雲遊四海去了。

龍家也從此開始衰敗,接著遭朝廷改土歸流,家族也大不如前,紛紛舉家搬遷逃生去了。遠到雲南當總兵的龍天佑也遭親信馬伕貪財告密不幸落入仇家之手,被斬頭於雲南白塔街下。開始,仇家司機把龍天佑的頭顱砍下幾次,孰不知龍天佑身上有九條真龍護佑,過一會頭顱自會相吻結合,安然無恙。後來仇家暗下重金收買他的親信馬伕,從馬伕處得知要斬龍總兵,絕非易事,只有在他早晨洗臉時,九條真龍會佔時離開他跑到盆裡游泳。又有奸人獻計,砍下頭顱以後用黑狗血澆淋,頭顱可用黑狗血印,自然也可用黑狗頭來換。於是有一天仇家收買人心,趁龍總兵洗臉不備之際,一刀砍下他的頭顱,果然龍身首又自行飛起來相接,仇家嚇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萬惡的馬伕見事情已敗露,痛下殺手,趕忙用黑狗血澆上,果然,龍身龍首不能相合相吻。

心狠手辣的仇家把龍總兵的頭顱放到雲南白塔內,並在塔內施法寫下"要等龍家轉,只等白塔滿"。就這樣,一生為民除暴,行俠仗義的龍總兵就遇難在了雲南白塔街下。他的飛龍馬見主人遇難,含淚飛回簸箕營報喪。龍總兵家人見馬歸人未還,鞍上又有血跡斑斑,追問:"畜生,倘若你的主人還在,請站著鳴叫三聲。飛龍馬長淚飛流,沒有鳴叫。龍家人又問:"畜生,如若你家主人慘遭不測,請在地上扣三個頭。"話音剛落,飛龍馬淚水簌簌流出,雙蹄跪在地上重重的扣了三下頭。龍家人既知總兵遭遇不測,悔恨當初沒有好好善待自己家的大英雄,好一陣悲痛。從那天起,可憐的飛龍馬竟七天七夜不進食,最後憂鬱的朝著主人去世的方向走去,最後死於今仙馬墳,相傳飛龍馬死後是螞蟻為其堆砌的墳墓,也就是就是如今的仙馬墳或叫白馬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