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提起后宫美人,大家脑海里首个浮现的,应该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的杨贵妃;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或者白居易笔下的“美人挟银摘,一发叠双飞”;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又或者是如宋宁宗形容的一般“花似醺容上玉肌,方论时事却嫔妃。”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正如上头诗中所言,后宫美人,各有千秋,却也离不开华服钗环的点缀。尤其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清朝嫔妃们 ,上至发簪,下至鞋子,无一不精细,每一处都有讲究。

近年来火爆的清宫剧,让我们对清朝后宫的服饰特色都能如数家珍,而最具代表性的,大约就数“花盆底鞋”。

花盆底鞋是用木头做底,形为上细下宽,前平后圆,颇似马蹄,所以也被人们称作“马蹄鞋”。鞋底最高可以达到25厘米,鞋底的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涂上白粉的,俗称“粉底”。而鞋面的面料是绸缎,上面刺绣着五彩的图案。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而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经常需要骑在马上,可“花盆底鞋”一点儿也不利于骑马,甚至连走路都很碍事儿,那么清朝皇妃为什么要穿这种鞋呢?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这背后的缘故。

羡慕汉人的小脚,穿花盆底为了体现美感

穿花盆底的渊源,还要从我国封建时期最令人胆寒的陋习——裹足说起。

裹足,是中国古代汉族女性的一种装饰习俗。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束自己的脚,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以显得纤细体现美感。起始于五代,在明末至清朝时期开始在普通女性间盛行。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而身为满人的皇太极对女子裹小脚这个陋习极其反感,在入关前皇太极就下旨说“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后孝庄太后谕“有女子缠足入宫者,斩”。顺治十七年再下诏,要求普天女子不再裹小脚

然而,当时裹足陋习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习惯,百姓都不顾指令,依旧偷偷缠足,因此,最后这道令也就不了了之,但八旗女子仍旧不得裹小脚

当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从不裹小脚的满族女子看到遍地都是“三寸金莲”的汉族女子,足部小巧精致,而且及走路姿态颇为美观。而这种环境,也逐渐影响了满族男子的审美,人人皆以小脚为美。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可问题来了,上头明文规定满族女子不得缠足,缠足要掉脑袋的,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花盆底鞋”应运而生。

穿上“花盆底”鞋,再配上宫廷清装长裙遮住原本的大脚,只露出部分鞋底,看上去就跟裹上小脚的“三寸金莲”一般无二。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而且满族女子大多生得比汉族女子粗壮一些,行动间颇有男子气概。而穿上这鞋走路就极不方便,为了不摔倒只能迈着小碎步慢慢前行,为了保持平衡走路也得一摇一摆,摇曳生姿,瞬间就能体现出女性的一种美感。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另一方面,清装以旗袍为主,下摆较长很容易拖到地上。在没有高跟鞋的古代,唯有穿上花盆底鞋可以瞬间增加身高,使身材显得高挑。穿起长长的裙子也不至于拖到地上,还显得煞是好看。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传说打仗胜利

除了传上去好看,关于花盆底鞋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满族的祖先在一场战争中遇到一个泥潭,阻住了去路。于是有人出主意,将树枝砍断,捆绑在脚上将人高高垫起,就像现在的踩高跷一样,顺利跨过了泥潭,而最终这场战役果然取得了胜利。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后来,人们认为正是这样踩高跷的方法跨过泥潭,才为战役争取时间抢占了先机 。因此,为了纪念此次战役的胜利,人们仿照当时的样子,用木头制成高鞋底,发明出了“花盆底鞋”。

又因为男人经常需要劳作、四处征战,穿上花盆底难免行动不便,于是纷纷让自家女眷穿上,从此花盆底鞋便在满族女子中世代相传。

不过这些都不能算是主要原因,事实上,花盆底鞋的存在,除了为了追求美观,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皇帝。

真相其实是为了方便皇帝

我们都知道,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在清朝的后宫,除了皇后,还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8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对应不同数量的嫔妃,后面还有官女子、宫女等等等等...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虽然各种宫斗剧为了凸显后宫戏份,皇帝好像每天流连于后宫g各个嫔妃之间,对每个人的喜好都了如指掌。

而现实却是,身为一国之君,每日国务缠身、日理万机,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嫔妃,很多嫔妃可能见都没见过,或者只见过几次,样子也记不太清。而古代对不同位份、有不同礼仪和赏赐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万一在公开场合碰见,却不知道对面的美人是谁,那该咋整呢?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于是,“见鞋识美人”,也就成为了清朝皇帝们的小妙招之一。

花盆底的鞋子,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材料来做花盆底鞋,还会在鞋底上雕刻不同的刻纹,嵌上不同的装饰。

而这些材料、刺绣、装饰品,都是严格按照妃嫔阶品地位来定的。就好比不同官级穿着不同颜色的官服一个道理。

所以当皇帝接触到一些不熟悉的妃嫔时,只要先看她们脚下的鞋子就能很快的锁定爱妃们的身份啦。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这也是为什么《甄嬛传》中,皇帝送了甄嬛一双鞋子,却引来众妃嫔嫉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一双鞋子,更是一种打破规矩跨越阶层的宠爱,因此低调如甄嬛,收到后也不敢大张旗鼓的传出来。

打白领带也是一个意思

在清宫剧中,除了花盆底鞋,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不论妃嫔还是宫女的脖子上,都系有一个白色的条状物,神似如今的“围巾”和“领带”。

所谓的“领带”其实称作——龙华,清代满族妇女以白绢为之,宽为数寸,长达数尺,使用时围系于颈项,挽结下垂。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那么戴上这个究竟有什么用呢?

其实很简单,一方面,也是为了美观。

满人性情豪放粗犷,她们的服饰是没有领子的,但光秃秃的实在不好看,并且古代女子的肌肤不可随意裸露在外,而长长的玉颈露在外面冬天时节也比较冷。于是便想到用龙华围住脖子,一方面御寒保护肌肤,一方面更显美观。

《清末贵族生活》:“(氅衣、衬衣)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

比如,咱门看两张对比图,就能看出龙华的重要性。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下面这张图头饰更素雅,衣服颜色也显暗淡,但整个人却比上图显得贵气十足,气场都飙升八百度。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龙华也有跟“花盆底鞋”一样的功效,为了方便皇帝区别妃嫔的身份。

龙华上不同的刺绣装饰,代表了妃嫔的不同身份等级。比如宫女都是光秃秃的“白布条”,而妃嫔等级越高,龙华上的装饰也越精致华贵。


清朝嫔妃为何要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真实原因太好笑...

总结

历史上关于“花盆底”和“龙华”的来源说法有很多,但最终,其实都是政治、审美、人文、与时代共同诞生的产物。

说不定数百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写下一篇文章讨论——“21世纪的古人为何要穿高跟鞋?”,想想就觉得很奇妙呢!

-完-

上文所有图片除水印说明,全部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巴巴历史】,支持下作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