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简要谈谈战国时期方士神仙信仰发展

神仙信仰于春秋时逐步确立, 在战国时得到迅速推广。各国君主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们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 却也和普通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他们对能长生不死, 修炼成仙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所谓有所求必有所应, 方士精通神仙方术和求仙理论, 却又不甘心于低下的社会地位, 他们对于能够重返宫廷、居于庙堂高位同样充满了向往。 君主与方士一拍即合, 神仙信仰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君王为神仙信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迅速崛起的神仙方士集团是神仙信仰传播的主体力量。 两者的合作, 导致了神仙信仰被广泛的推广开来。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简要谈谈战国时期方士神仙信仰发展


一、 战国时期方士和方术的发展

方仙道的方术种类繁多, 郑杰文先生在《论方仙道》 中把它们概括为三大类,十四种。 一是不死方, 包括却老术、 祠灶炼丹术、 辟谷术、 不死药、 尸解术五种。二是鬼神方, 包括使物见鬼术、 见仙人术、 神异术、 解克术、 祭祀方五种。 三是政治方, 有谶言术、 封禅术、 五德说、 大九洲说四种。

据李零考证, 精于天文历算、 占星候气的数术方士有许多代表人物, 如:“春秋, 则周有苌弘, 鲁有梓慎, 宋有子韦, 郑有裨灶, 晋有卜堰; 战国, 则齐有甘公, 楚有唐昧, 赵有尹皋, 魏有石申。”

相比数术方士, 在春秋战国时期, 最活跃的还应是被班固称为“神仙家” 的一派。《史记· 封禅书》 中记载了神仙方士们在战国时兴盛的场面:

自齐威、宣之时……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 然则怪迂苟合之徒自此兴, 不可胜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 方丈、 瀛洲。 此三神山者, 其传在勃海中, 去人不远……终莫能至云。 世主莫不甘心焉。

可以看出, 最早兴起求仙热潮的是齐威王、 齐宣王和燕昭王。大规模的求仙活动首先在齐燕一带兴起, 并不是历史的偶然, 而是有其必然的原因。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简要谈谈战国时期方士神仙信仰发展


二、 大规模求仙活动最先在齐燕兴起的原因

齐燕一带面向大海,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齐人、 燕人敢于海外冒险的传统精神。 人们猜测在大海里或许有着无穷的力量, 它能使太阳在西边落下之后, 又被赋予新的生命从东边海里继续升起。 海边又时常有海市蜃楼出现, 这是后来人们编造的海中神山的灵感来源。 加之齐燕两地航海发达, 渤海又相对比较平静,利于航行, 齐人燕人向海外求取长生的思想由来已久。齐太公吕望在分封齐地之初, 就制定了与他国不同的国策, 形成了齐国自己鲜明的开放式特点。《汉书· 地理志》 中介绍了当时的情形:“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 通鱼盐之利……故其俗弥侈, 织作冰丸绮绣纯丽之物, 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与内陆地区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形式形成的保守、 务实的民俗心理相比, 海岱齐地以渔盐商业为主的生产形式则形成了开放、 冒险、 尚利的民风。 齐国稷下学宫海纳百川, 融汇各派学者齐聚临淄, 造就了齐地思想的多元化。 加之齐地民风本来就思想活跃, 盛产神怪传说, 如《齐谐》 之类的志怪书。 民间早有关于海外仙山的神话, 结合了西来的《山海经》 中昆仑山不死传说, 激发了齐人的求仙欲望。 春秋时期的齐景公, 曾经率群臣在渤海中泛海扬帆, 不顾群臣多次劝谏,乐而忘返, 以至于“六月 不归”。 上行下效, 民间出海求仙者更是不计其数。 邹衍“大九州说” 的提出当以战国时人们的海洋探险实践为基础。燕国地处北域, 自其建国以来就与中原各国交流少一些, 所以无论经济、文化也较中原大国落后一些。《史记· 货殖列传》 记载:“燕……地踔远, 人民希,数被寇, 大与赵、 代俗相类, 而民雕捍少虑, 有鱼盐枣栗之饶。”其疆域南邻渤海, 造就了燕人敢于犯险海外的民俗。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简要谈谈战国时期方士神仙信仰发展


三、 神仙信仰广泛的传播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讲过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方士自称会不死之术来见燕王, 燕王派人向他学习, 不巧的是这个方士享受不了荣华富贵, 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燕王很生气, 但他并没有怨及方士, 而是把那个派去学习的臣子责罚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 燕地已经受到了神仙信仰传播的浸染。

邹衍亦曾入燕地“吹律生暖”。 根据刘向所编《别录》 中提到, 在燕国境内有一个山谷, 那里土壤肥沃, 但是常年寒冷, 不长庄稼。 邹衍居于此以“吹律” 使寒谷变暖, 可以生长庄稼。 从此山谷更名为“黍谷”。 唐代诗人李白曾作《邹衍谷》 一诗对其“吹律生暖” 之事大为赞赏: “燕谷无暖气, 穷岩闭严阴, 邹子一吹律, 能回天地心。”

根据《史记· 律书》 对“吹律” 的解释,大体意思是以某种乐器, 将其吹出代表春天的音律。 根据同声相从的原理, 使万物顺应, 就能改变气候了。邹衍“吹律”, 实际上是利用了阴阳家的“候气” 方法。 在《后汉书· 律历志上》有关于“候气” 具体的记载, 办法非常复杂, 大体相当于利用了当今称为的气象学知识。邹衍使寒谷变暖, 成为了“黍谷”, 利于种植庄稼, 增加了燕国的农耕面积,得到了燕昭王的信任。“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齐人邹衍以其成功的经历, 令齐地神仙方士羡慕不已,步其后尘者多矣。元人吴师道在为《战国策》 作注时曾说: “自齐威、 宣、 燕昭使人入海求三神山而方士盛, 楚臣有献不死之药者, 知当时此术蔓延浸淫, 不独燕齐然也。”

《战国策· 楚策四》 有“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的记载。 这里的荆王指的是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所处年代比齐威、 宣、 燕昭王掀起的第一次求仙热潮晚几十年, 楚地受到齐地求仙思想的影响也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可见, 到战国时期不只是齐燕沿海地带, 即便中原腹地也逐步兴起求仙活动, 神仙信仰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简要谈谈战国时期方士神仙信仰发展


四、总结

战国时期, 神仙信仰从燕齐沿海逐步向中原腹地渗透, 从地域文化慢慢发展为全国性的精神信仰。 神仙信仰于春秋时逐步确立, 在战国时得到迅速推广。 这背后既有战国中后期, 兼并战争加剧、 灾祸不断的社会根源; 又有百家争鸣、 阴阳五行观念被广泛接受的思想根源。 这时的神仙信仰是以求仙活动为表征, 因为此时的人们似乎觉得灵魂不灭难以考证真伪, 肉身的长生不死也许更为实际。 齐威王、 齐宣王和燕昭王掀起的第一次求仙热潮之后, 已是步入战国末期, 兼并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大国意欲吞并天下, 小国忙于自保, 各国国君没有闲暇顾及长生求仙之事, 于是大规模的求仙活动在这段时期偃旗息鼓。 但是神仙信仰在下层民间依然流传广泛, 只要条件允许, 它常常复兴于历史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