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阵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

欢迎关注《生涯教育》关条号,共享人生发展规划知识

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阵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

高考综合改革凸显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以心理教师团队为主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以学科教学推进生涯规划教育是一条现实、有效且可行的途径。学科教师要立足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科特质,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生涯教育资源,合理创设探究和体验情境,积极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社会调查活动,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的生涯体验无缝对接,促进生涯规划指导走向系统化和常态化。

高考综合改革中,打破文理科界线的选考模式凸显出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但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由于开课频次、教师专业素养和课程资源等原因,不少地区和学校(尤其是县级中学和农村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偏离初衷,被窄化为选科指导,选科指导又被窄化为追求未来高考利益最大化的技巧性辅导。仅凭学校开设几节生涯规划课程已无法满足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需求,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将成为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新热点。

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阵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

一、学科教学融合、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

高中生最主要的经验仍然来自具体学科的学习。因此,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这一主阵地。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是指教师站在学科育人的高度,围绕学科与专业、职业的关系,挖掘和开发学科教学及知识领域中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体验职业生活、感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兴趣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能以“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视野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以学科教学来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在课程资源方面,学科教学中有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

取消文理分科,选考科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一高二的同学。但这个学龄阶段的学生恰恰面临选择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自我规划能力以及对职业特点和基本素养的了解几乎空白。学科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如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着关于苦难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倾注着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和生命不息、为民请命的崇高献身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尤其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模块更是涉及社会诸多行业和部门,蕴含丰富的职业生涯教育素材;还有物理学科的“科学漫步”“STS”等栏目;生物学科的“与生物相关的职业”“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化学学科的“化学史话”“化学与生活”等。通过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相互融合和渗透的方式,可以展现各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及其职业前景,可以为学生创设初步的职业体验情境。这样, 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从而更科学、更合理地规划学业,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审慎思考。

2在教育团队方面,学科教学有利于推动全员参与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学科教师,仅靠心理教师团队和班主任“象征性”开设几节生涯规划课和拓展活动的施教形式效果极其有限。学科教师与学生日常接触频繁,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实施生涯规划教育远比心理教师更具有“私人定制”和效果更加持久的优势。因此,回归学科、立足课堂,寓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于课程教学之中,有利于树立和建立全员重视和参与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有效地解决生涯规划教育团队“势单力薄”和“通识教育”的窘境,最庞大的学科教师群成为生涯规划教育的生力军,必将促使生涯规划教育真正落地、开花、结果。

3在教育频度方面,学科教学有利于生涯规划指导系统化、常态化

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上是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思考和明晰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因此,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决定了学科教师能够日积月累持续、系统地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师开发一批富有学科特色的生涯规划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无缝对接,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科渗透、全员参与、全程实施,这样能有效地解决频度不足的问题,尤其对于缺乏师资和教育资源的广大农村学校更具有现实意义。

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阵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

二、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和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从历史学科角度而言,教师要牢固把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些历史学科的特质,以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和归宿,选择适当内容、适当素材、适当时机、适当方式有意识地渗透生涯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过程中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1挖掘生涯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认识自我

历史是叙述和研究人和事的学科。人物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课程资源,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更是单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作为选修,教师可把这些历代杰出人物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资源, 使学生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客观理性地认识、评价自我,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

比如,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就不乏热血青年的身影。笔者曾经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开设过“从中国近代史看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的专题,整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表1)

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学科阵地--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

材料二:《红小鬼:打开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红色档案》一书(王一楠、李一星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7年)所记述的部分红小鬼(他们参加红军时均是9-17岁的未成年人)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和新中国领导人的革命历程。

这些素材给予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一百年前的青年,面对千疮百孔的苦难中国,怀揣‘振兴中华’的理想,高举‘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喊出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一响彻云霄的口号。一百年过去了,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当代青年应该有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引领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信念、使命和担当的同时,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涯规划应该在小至集体、大至国家和民族中寻求定位、获得发展,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与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借助史料对话先贤,感悟职业精神

当今社会存在各种错误的择业观念,比如用“体面、权力、待遇、舒适”等标准来区分职业的高低贵贱。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引领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爱岗敬业、忠诚有为的职业精神。如, 笔者以“李时珍”为例,通过精选史料、创设情境、分析演绎,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实现了李时珍与学生的“对话”。

材料:李时珍,字东壁,蔪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后经南朝粱陶弘景、唐苏恭、宋刘翰等增补), 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繁, 名称多杂, 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阅,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说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方伎传》

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 〈本草纲目〉》

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

(1) 李时珍为什么要编撰《本草纲目》?概括指出李时珍能够取得重大医学成果的原因。

(2)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从李时珍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和职业精神? 他的职业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体悟研习史料、演绎推理等“史料实证”方法的过程中,也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的科学精神和职业追求,促使学生从前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选择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从而,在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3合理创设角色情境,增强职业体验

现行的高中教育体制下,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一无所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积极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重新演绎历史事件或者某种历史现象,对职业进行初步体验。

如,人民版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一课教学中,笔者提供相关案例素材,模拟历史情景“拍案说法”,请部分学生当“法官”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法官”这一角色体验,围绕问题、分析资料、引案说法,加深了对习惯法、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时间、适用范围和法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法官”这一角色注重依法断案、讲求证据的职业特点有了初步体验。

再如,在新课的小结阶段,可以尝试让学生以角色扮演来代替教师总结,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角色体验机会,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学习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体验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

4开展学科特色活动,激发职业兴趣

龙岩市永定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又是蜚声世界的客家土楼之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带领学生走进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走访革命基点村,挖掘和开发了诸如“风展红旗如画--闽西革命根据地简史”校本课程和“重走红色交通线”“红色山歌的传唱与保护”等社会历史调查活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与学生有着天然亲近的成分,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参与、感受并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红色山歌的传唱与保护”和“永定红色遗址调查--现状与保护”活动的两个调查报告,还得到了当地文化、文物部门和相关党组织的重视,促成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出台。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